热点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目录
2024-10-21 20:22  浏览:258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点击此处 购买本刊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理论创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面向文艺工作实际,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开辟出一个新的时代;将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着对中华文明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愿望。《讲话》涉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等命题的提出作了铺垫,其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向理论自觉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艺立场 创作导向

作者泓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济南250100)。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范畴创新

编者按: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基于中国发展目标和发展资源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学术界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概念和范畴创新,这些标识性概念和范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石。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特色鲜明、概括精到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来回应和解决法治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发展和完善。为此,本刊组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范畴创新”专题论文六篇,分别从法治体系、宪法权力监督、行政检察、公共利益的私法实现、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六个问题域展开,以期引起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论法治体系概念

摘要:“法治体系”是一个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运行实践“系统集成”的统合性概念,体现了政治性与法律性、系统性与规范性、民族性与人类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现实性与理想性、法律规范主导性与其他社会规范补充性的有机统一。“法治体系”概念呈现了中国法治实践的系统性品质,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具有强大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内涵 法治体系构成 法治体系意义

作者侯学宾,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中国宪法权力监督功能的规范分析

摘要:中国宪法的鲜明特色在于创置了人大监督、检察监督和公民监督等多种类型的监督制度,展现出强大的权力监督功能。2018年监察委员会入宪,其权力监督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国宪法构建了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明确了集中统一的监督领导体制,形塑了对监察委员会的多元化监督机制,为权力监督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系统性的制度平台。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一体性塑造了中国宪法的监督制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革命性则为其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宪法权力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中国宪法 监督功能 权力监督 监察委员会 自我革命

作者刘练军,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南京211189)。

行政检察的监督范畴与体系构建

摘要:传统上复议、诉讼等对行政权的监督,过于强调个案和局部,而在系统性、全局性维护行政法律秩序方面有所忽视,亟需行政检察进行补位。行政检察制度虽进展明显,但其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尚存在薄弱环节。其监督范畴涵盖全部行政活动和行政诉讼。依申请而启动的监督救济,须遵循补充性原则;依职权而启动的检察监督,须遵循谦抑性原则;两类监督原则上不受期限限制。其基础功能是,通过对行政法律实施活动进行检察调查、抗诉、建议等,构建、维护和恢复良好法律秩序,以及对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等。

关键词:行政检察 法律监督 检察权 行政检察法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作者解志勇,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社会公共利益的私法实现机制

摘要: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承载社会公共福祉提升和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中国法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意义重大,而且对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达成同样影响深远。尽管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介入在正义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和价值目标的可实现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私法在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仍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改进的主要方面是:调整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作用的范围和重点,确立限制性和促进性的双重目标,并相应匹配具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适用方法和适用手段。

关键词:社会公共利益 私法实现 限制性目标 促进性目标

作者赵万一,西南政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教授(重庆401120)。

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的制度构造

摘要: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制度交织着本土性、时代性和国际性诸多重要问题,既是涉外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应注重制度自主与思想自主,按照统筹性、谦抑性、能动性原则,对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的功能定位、框架构建、具体运行等进行制度设计。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制度建构的中国方案以分配正义为法理基础,以知识产权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立法建设、司法“三步判断法”为实现路径。中国方案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可以为回答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的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 涉外法治 域外适用 地域性

作者万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中国生态环境法治的空间拓展及其规则创新

摘要:我国生态环境单行法体系在还原主义方法论下针对环境要素分别立法,难以承载“美丽中国”的文明意蕴。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亟待空间拓展,其理论基础源于以社群主义统合还原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在调整对象上应为多类型的环境空间供给专门规则,在运行场域上基于生态环境法治须应对大尺度空间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系统创新调整对象维度下的特定规则、运行场域维度下的协同规则和空间整合维度下的衔接规则,可契合生态环境法治空间拓展的规则创新需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法典 环境空间 社群主义 自然地理单元

作者刘超,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泉州362021)。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中的金融角色——基于供应链关联的视角

摘要:随着技术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以供应链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的重要形式。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和复杂性知识的转移与传播,从而实现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然而,传统金融模式难以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基于供应链关联的金融因兼具融资和供应链管理功能,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当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且掌握关键技术时,金融具有明显的协同创新效应。一方面,供应商加入核心企业供应链后能够分享核心企业的信用,从而缓解金融对创新支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供应链关联的金融将提升供应链上信息交流的程度和质量,优化创新成本的配置,促进企业协同创新。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是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建构的关键因素,赋予了金融在强化创新链、支持高质量发展中更丰富的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 金融 供应链 创新链

作者郭晔,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厦门361005);姚若琪,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长沙410083)。

农村金融市场的中介化治理——基于两个农村金融改革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中介化治理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激励商业金融支农探索出的新型治理机制。通过组建各类组织中介形成的地方市场部门化、信用优势汇聚、结构力量转化三个相互关联和协作联动的制度机制,中国政府得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中介化治理作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社会诸领域转型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识性生产和价值统合作用的总体性治理机制,不仅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新型政府治理形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 中介化治理 组织中介 普惠金融

作者李英飞,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北京100083)。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共情、利他主义与道德生物增强

摘要:道德生物增强是一项旨在通过生物医疗干预来增强人类道德的倡议,其主要倡导者认为道德增强可以通过以生物手段提高人们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来实现。尽管利他主义和道德都可以被认为具有进化来源,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功能,正是这个事实使得人类道德生活变得极为复杂,而道德的内容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此设想的道德增强倡议在经验层面和规范层面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不具有充分合理的可行性,而且在大规模地强制实施的情况下反而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根本形态,让人们丧失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

关键词:道德增强 共情 利他主义 进化

作者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杭州310058)。

文明起源与文明互鉴

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

摘要:原始思维具有两重性,即逻辑思维与原逻辑思维交叉共存。从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复合工具和狩猎活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雕塑、玉器图案纹样以及图腾崇拜中,可以看到原始思维的两重性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头脑中,共存于一个艺术品、一个活动、神话和古史传说之中。每一代人在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过程中,都在增强智慧和增加知识。东西方现代思维存在倾向上的差异,前者可以概括为“悟性的整合性的辩证的意象思维”,后者可以概括为“理性的概念性的分析的逻辑思维”。理想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悟性的整合性的辩证的意象思维”和“理性的概念性的分析的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逻辑思维 原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 互渗律 因果律

作者王震中,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礼乐文明的精神逻辑与意义建构

摘要:礼乐文明的深层精神,植根于实践者对礼乐根基的信仰而作出的回应行动。对礼乐文明的深度解读,必须从“经验”视角揭示实践者在礼乐行动中的意义发生及其影响方式。天人关联是礼乐经验的精神基础,圣人“制礼作乐”来自对“天”之终极实在性的源初体验,“人道”的礼乐参与建基于“事天”的超越性追求。在礼乐的具体实践场景中,实践者身体、信念与氛围的交织,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显现的“感应”世界,使实践者获得与宇宙本源接应感通的意义经验。参与礼乐实践是人类回应天道的内发必然行动,其导向的政治伦理功能,是遵循天道的后发秩序结果。从实践者的“经验”角度重释天人架构中的精神结构,并以此重返礼乐场景中的意义发生,才能更好揭示礼乐文明内具的整全性原理。

关键词:礼乐文明 实践者 经验 天人

作者张清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州510275)。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数据、数据关系与数字时代的创新范式

摘要:科技创新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从数据生成、传递和获取,数据交互能力,数据共享能力以及数据数量、深度和广度等维度,观察分析数字时代的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够为回顾创新范式演进历程提供新的视角。在数据和数据关系驱动的创新范式中,数据洞察能力和理论逻辑能力交互耦合成为创新的关键源泉,规模涌现效应使大型平台在创新链条中的地位显著前移并全面提升,开源开放式创新则是提升数据汇聚交互能力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组织形态。数据和数据关系的重要性生发出新的科技伦理问题,进而对人类社会的传统秩序带来挑战。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创新范式,对于深化创新理论研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强化创新政策导向等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范式 数据关系 数字时代 科技伦理

作者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102488);宫建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北京100006);李秋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4)。

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c54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