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遇见更美的自己
2024-11-15 10:49  浏览:255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更美的自己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五点左右,闹铃响起,我便赶紧翻身起床,准备赶早班高铁出差。正在沐浴中,忽然听得浴室有动静,好奇地掀开浴帘,看到老公正哼着小曲儿狠命地刷着牙。

我一脸蒙圈,问他:“你这是要干啥呀?”

老公满嘴的白色泡沫,转头乐呵呵地瞪着我,嘟囔着说:“送你去啊!”

“啊哈!”我哭笑不得,心里则乐开了花。嘴上说:“不用啦。我可以滴滴打车。”

“下雨呢,这么早,万一打不到呢?”老公咧着嘴,瞅着我直乐呵。

“我先滴滴叫车,打不到,再看。你先睡去呗!”我说,心里头直纳闷,这位仁兄,天天嚷嚷着,如果不睡个他所谓的“回笼觉”等于一宿没睡的人,今儿个咋的就这么起劲了呢?!

“好。那个水饺我已经放蒸炉里热了哦。”老公一边说,一边乖乖地躺回被窝。

一阵甜蜜的涟漪漾上心头:哟呵,动作这么神速,啥时候下楼去热的呢?

那一刻,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暖意浓浓。

滴滴车如约而至。老公竟然又光着膀子下楼来,把饺子用食品袋打包,塞到我手上,让我Take away。

坐上出租车,回想刚刚的画面,不由得哑然失笑: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这位“水火不相容”的老公竟然变得“水乳交融”般地“恩爱有加”了呢?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记得当年,曾听得一个朋友感慨地说,根据她师从某位大师所掌握的命理分析来看,我和我老公,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无论是性情,爱好,还是生活方式等等,几乎无一吻合。当时,看看自己的生活现状,想想朋友的话语,内心是几近崩溃绝望的边缘:是啊,想当初,老妈曾试图规劝我,应该找一个年长8岁左右的,才能更好地照顾我,我怎么就不听呢?




围城

老公不是个喜欢聊天的人。若不是有事儿要商量或者要交代,基本上,一台车,两个人,即便是从上海开回老家,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都可以沉默是金,就好像对方是空气一样。

最可怕的是,家里的事情,也像空气一样,在他的眼睛里,啥也看不见:

记得那年夏天,我和弟弟结伴去黄山玩了3天。离家时在餐桌上的一碗白粥,等我回来时居然还原封不动地静静地待在桌上,只是,白粥已经长毛了。

晒在阳台上的衣服,非得等到有新的衣服需要晾晒的时候,他才有可能会把已经干的衣服给收下来。而且,即便是收下来了,基本上都是随手一扔,不是椅子背,就是沙发上。东一件,西一件,随他的心情,随处可见。

而但凡经由他晾晒的衣服,不是左肩膀高,就是右肩膀低,歪瓜裂枣似的悬挂在衣架上。那些原本明明可以挺括的衣服,经他这么一晒,干了之后就跟霉干菜一样了,皱不辣几。

家里进门的那块地毯原本就是用来过渡换鞋用的,而他的鞋子却常常莫名奇妙地大摇大摆地,突兀地矗立在地毯外面的干净地板上;

他出门换下来的拖鞋永远都是东一个,西一个,好像,每次离家,都是十万火急,慌不择路的样子。

浴室地面上难免会有小块污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建议,用脚踩住地上的抹布抹一下,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搞得房间地面也很脏。但他,总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家  还是那个家

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个人。

是谁变了呢?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享有“家庭治疗的哥伦布”之美誉,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人有三度诞生:

第一度是胚胎在母体形成;

第二度是新生婴儿呱呱坠地;

第三度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有知有觉地过好每一天。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萨提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在陈序老师《五维教练领导力》的课堂,他开篇就送上了觉察、选择、担当三个词语:

如果我们能学会时刻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状态,因为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思想,除非你愿意。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份责任。

学会觉察,是不是开始行使自我与生俱来的【选择权】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呢?

陈序老师用老公乱丢臭袜子的案例,阐述了【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也叫理解层次,英文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逻辑层次,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将六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便能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绩效。

逻辑层次的六个层次,由下至上,从环境、行为、能力,到信念、身份、系统。

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低三层,环境、行为和能力,由意识主导;高三层,信念、身份和系统,由潜意识控制,而这这恰恰也是我们人生成败苦乐的决定因素。

老公把袜子丢在地上,最多是在环境或者行为层级的事儿。

然而,我们的反应有可能是:

“你不知道袜子应该放哪里吗?”

“袜子都教不会,你还能会点别的吗?”

“臭袜子满地飞,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吗?”

就这样,我们习惯性地将低层次,也就是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层面的问题,瞬间上升到高层次,即上三层:信念、身份、系统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上纲上线。我们也曾听过,那些明明热恋中的新婚夫妇,却由于一支牙膏,究竟应该是从上往下挤,还是从下往上挤的问题,最终以离婚散场。这个老公乱丢臭袜子的案例,如果上纲上线到这是老公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的话,那么,婚姻也就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思维层级上解决这个问题。

【你的人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

想起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一位牧师正在为第二天的布道内容,大伤脑筋,他的小儿子Johnny一直在旁边折腾。牧师的思路总是被儿子打断;牧师顺手拿起手边的一本杂志,从杂志里面撕下一张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到地板上对儿子说:“Johnny,你把它拼成原样,我就给你一个Nickle(25美分镍币)。”小儿子有事可做,又有报酬可得,积极性很高,立刻就专心拼了起来。




你的人对了世界也对了

牧师想,这下子我可以安静构思自己的讲道稿了。谁知道只隔了十分钟,儿子就来敲书房的门了,说已经拼好。牧师不相信,跑到客厅一看,整幅地图完整无缺。牧师又懊恼又惊奇地问儿子:“你怎么那么快就拼好了呢?”

小儿子得意地说:“这再简单不过了,这张地图的背后印着一个人的图像。我就想,如果这个人拼对了,世界地图也就拼对了。”

牧师听完,欣喜若狂,抱起儿子一阵儿亲,开心地给了儿子奖赏:“太棒了,我的孩子,你把我明天讲道的主题也准备好啦!那就是“你的人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身份。就像一个钻石有很多个切面一样,同一个身份的你,承载着无数个相应的角色和职责。

家庭中,我们至少是人儿人女;还或许是人妻人夫,人父人母,人之兄弟姐妹等等。

在工作中,或是领导,部属,同事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角色职责才构成了一个立体多面的你。

如果我们去问身边的每一个人,假如有来生,可以选择,他们是不是依然希望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孩子?爱人?兄弟姐妹?父母?同事?朋友?领导?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能做我能做的。

我自问,作为家人,我是爱对方多一些?还是爱物品多一些?抑或是爱环境多一些?还是爱自己的感觉多一些?




我只能  做我能做的

每个人都有不得不硬着头皮,需要勇敢去面对的那个充斥着各种条条框框和种种挑战的外面的世界。

回家的感觉,是不是可以有那份“无需求”,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自在感受呢?如果把自己的舒适,建立在自己所爱的人的拘束之上,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呢?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行为动机

那天下班回家晚了,我站在门口的脚垫上继续回答微信群里小伙伴的问题。忽然,老公伸手一把抽了我的手机,顺手往沙发上一抛,惯性使然,手机从沙发上“啪嗒”滑落到了茶几底下的地板上。

顿时,空气有几秒的凝固。我深呼吸,脑海里浮现出教练的五大信念之一: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行为动机。

我想,他的种种情绪,都源于对我的在乎。因为忙于学习,确实好几个周末都没有在家了。当然,他也不曾料到手机会落到地板上。于是,我笑着说:“哈,你想买一个新的手机给我,也不至于用这种方式嘛!”

老公一愣,尴尬地咧了咧嘴,笑得比哭还难看。不过,就是这样,原本可能升格为家庭冷战的事件,在余下来的笑谈中化为乌有。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正向的动机

人生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重塑心灵》的作者,简称NLP的专家,李中莹老师说一个人此生也只能做三件事:

1.第一件事,改变自己;

2.第二件事,做些什么,影响那些你想要对方做出改变的人有想要改变的意愿;

3.第三件事,为自己做些什么,无论对方是否做出改变,都不影响你追求自己人生的轻松满足和成功快乐。

原来我们每个人真正要担负起全部责任的是:追求自我人生的轻松满足和成功快乐!




李中莹                                                                                                                                                                                                                                                                                                                                                                                                                                                                                                                                                                                                                                                                                                                                                                                                                                                                                                                                                                                                                                                                                                                                                                                                                                                                                                                                                                                                                                                                                                                                                                                                                                                                                                                                                                                      中莹

每个人生来都是倶足的。

服务于以销售业绩为唯一利润来源的公司,开创并负责销售培训部多年的我,N年以前,就深入骨髓地明白这个道理:业绩好,那是销售管理得棒;业绩下滑,自然是培训不够。即便培训执行人与培训部没有任何交集,“培训”两个字,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足以把你的热忱耗尽。

于是,对每一个有缘牵手销售培训工作的小伙伴,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如果你渴望鲜花和掌声,说明,你还在马斯洛需求的初级阶段。不要期望任何人会为你站台,讨一个所谓的说法。唯一的活路是,如何拼了命地做到:“你让我上场,我让你难忘’。”

我想表达的是,在物质层面,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因为缺乏,所以有需要,要追求。那么,同样,在精神层面,追求鲜花和掌声,就意味着自我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力来滋养。

我想,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他的成就应该来自于问心无愧的付出,是自己作为当事人,担当了责任,履行了职责,使得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朝着它原本应该有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而带来的充实和踏实。

至于那些所谓的鲜花和掌声,或许,Nice to have。但不应该,或者不足以影响一丝一毫的心境。

话虽如此,小伙伴们却依然常常倍感失落,常常因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并没有获得一视同仁的礼遇而沮丧泄气,甚至愤愤不平。

想想也是,连习大大都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奋战在一线的小伙伴,作为普通老百姓,自然渴求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

可是,恰恰,就像马云所言,这个世界比可能有所谓的公平。从出生到成长,唯一的公平是,无论你是达官贵族,还是无名小卒,老天给的每一天都是24小时,就像人们常说的,唯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可是,一定非得要等到面见上帝的那一刻,才能享有内心的宁静平和吗?

这份纠结,也是在陈序老师的《五维教练领导力》的课堂,找到了答案:他说,人生来就是倶足的。每个人都具备所有一切的资源,具备所有一切内在核心正向的品格。




王阳明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法的创始人王阳明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说完,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来,慌张得很,回答说:“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禅宗说,人人都可以成佛。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认为,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不在于圣人有“良知”,普通人没有。而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了。或主动,或被动,那些上天赐予的卓越品格就这样悄悄地被我们屏蔽掉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每一个优点的背后,都意味着我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为了逃避那份责任,我们会下意识地主动选择:

“这个我不会啊!”

“那个我不知道啊!”

“这根本不关我事啊!”

……

另一方面,从小到大,从校园到职场,一路跌跌撞撞,难免遭遇挫折非难:

莫名被谴责;

无端被指责;

无辜被打击;

蒙冤遭排挤;

......

于是,被动的,我们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我,遗失了与生具有的那份内在卓越性。

所以,于人于己,于公于私,我们都有必要重新激活那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

该如何做呢?




乞讨者                                                                                OR                                        贡献者

带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我们有两种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

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贡献者;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比如,小伙伴娜娜是一个积极主动,爱学习,肯担当,工作踏实,富有创新意识的人。她内在建立的信念就是:做人就应该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娜娜是自己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她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衡量外界的一切,要求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符合她的标准,期待别人来满足她的准绳。

于是,她就会开始向周围的人乞讨:

“我跟你说,人就应该对自己负责。要积极主动,说到做到,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个人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怎么可以不负责任?怎么可以拖拖拉拉……”

因为娜娜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所以,她就习惯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采用的是投射的方式。

认知行为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很容易陷入情绪旋涡,一旦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自然就诱发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自然会引发人的行为反应。

这个行为反应,反过来会会再次刺激强化人的情绪,从而导致更加负面的认知。如果周围的人没有达成娜娜的信念所创建的价值观标准,她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当然是:愤怒、失望、气愤,从而产生控制、批判他人的行为。

而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当你试图控制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你已经被反控制了。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类似的评判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觉察并识别,其实,我们是把自己活成了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与周围的人和事产生链接。试想,有谁会喜欢追随一个总是好为人师,好当判官,一天到晚批判他人的人呢?

反之,如果娜娜是自己内在卓越品格的贡献者,基于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她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要求自己,时不时地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要求自己做到、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人。她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的情绪反应是平和而包容的。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她会创建一种更精进的思维是:“在这项卓越品质上,我还能够做得更好的有哪些呢?”

因为这样不断自我提升的思维习惯,她会在自己所处的组织内,自己的影响圈里,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卓越性:同样面对周围小伙伴的行为,作为一个自我卓越品格的贡献者,她的自我对话是这样的:

“小王没有能按时完成工作,我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他做得更好呢?”

“这件事情我虽然没有做过,不过,既然大家都觉得我行,那我就努力做呗。”

“这件事虽然不是我负责的,但是,我既然看到了问题,就应该积极地尽我的全力,避免造成公司的损失。”

……

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领导人,一定是有追随者的。一个有追随者的领导人,一定是活出了自己卓越品格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贡献者。

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帮助我们构建正确的思维系统和心理状态的工具之一。

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elief)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说,所有引发我们负面或消极情绪和行为的原因,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用怎样的方式解读和评价这件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可以任由我们随心调配的资源是我们的Mind Set,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喜怒哀乐,除非你愿意。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Bridge),而这座桥梁就是Belief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ABC                                        理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的事件,由于两个人心智模式的不同,也就是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成为贡献者or乞讨者,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产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德芬老师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书里说:“当我最终愿意谦卑地向命运低头鞠躬的时候,我就解脱了,我就自由了。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在。”

想象着自己的每一天,你愿意是端着盘子在街头接受他人怜悯和施舍的那一个?还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给别人送去阳光和温暖的那一个?

据说当年,曾经,有一位母亲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往拜访圣雄甘地,母亲希望能借由甘地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儿子改变吃很多很多糖的习惯。甘地听完母亲的诉求时,请母亲先带自己的儿子回去,过三个月再来。三个月之后,母亲带着儿子如约而来。只见甘地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认真地告诉儿子说:“我亲爱的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少吃一点糖,糖吃得太多,对你的身体不好。不要让妈妈为你担心。”孩子的母亲忍不住询问: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为什么不在上一次就说,而让她三个月之后再来呢?甘地笑着,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三个月之前,我自己也吃很多的糖。”




圣雄甘地

人生本是祸福相依,喜忧参半。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衷心祝愿,我们都能够有知有觉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布人:9d2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