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协和“创新医药学”:理念>思想>知识
2024-10-25 16:23  浏览:336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9月12日,夜幕降临,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九号的一间教室灯火通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和“4+4试点班”的本科医学生迎来了一门全新的课程。

“我希望大家永远记得,在医学里,知识或早或晚会被更新或淘汰,但思维方式不会。”头戴蓝色帽巾的主讲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宁,在“创新医药学”这门新课里给学生传达的第一个理念,如他本人一般,颇具特色。

教室后方,一台摄影机将这一幕记录下来。“创新医药学”在这一天,正式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一套评价体系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在各种新兴治疗技术推动医学发展之际,我国的制药行业逐渐由生产仿制药向研发创新药转型。

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在大学课堂上开设“创新医药学”,无疑是呼应这一政策、培养我国“创新医药学”人才的生动探索。

实际上,“创新医药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涵盖创新药物选择、临床研究、监管科学、药物安全与药物警戒、临床评价、药物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上,这一学科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在英国、爱尔兰、瑞士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该学科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医学专业,拥有一套经认证的专业教育体系与完整的职业标准。

李宁在上课初始,向30名学生发出提问:“你想通过这门课学到什么?”这个问题,也是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李宁表示,开设“创新医药学”不仅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源于他年轻时的困惑。“最开始从事创新药研发行当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对临床而言特别重要的知识在上学时并没有好好学过,尤其是评价体系。没有评价对错的标准,就很容易产生‘盲人摸象’的问题。”李宁说,“准确地说,开设这门课就是希望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推动我国医药创新的科学评价体系,从本科生开始,培养跨学科的医药学创新人才。”

一个思辨理念

思辨,是李宁在第一节课的“总论”中时刻传达的思想。

“医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很可能明天就错了。”李宁在授课时说。

“比如,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发展过程,是逐步从‘往大了切’发展到‘往小了切’。”

“放到今天来看,这项194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脑白质切除术,究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良方,还是一个时代的愚昧?”

三尺讲台不大不小,在充满数据和案例的幻灯片中,李宁将评价理论引入课堂:“无论是药物还是技术研发,我们做任何研究、下任何结论,都要有一个基点——获益和风险哪个更大?这个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风险获益比。”

“不仅在制药领域,你的人生亦是如此。在每一项重大决定前,你都要做好风险获益评估,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处事方式。”李宁补充道。

据李宁介绍,在未来的17周内,“创新医药学”将用36个课时为学生讲述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激动剂、蛋白药物等技术。李宁计划将10类创新技术的机理、临床应用前景、临床试验难点、临床价值评估、结果解读等内容深入浅出地带给这一届学生。教师们将通过“以技术带理念、以理念带概念”的方式,阐述临床研究过程的要点、原则、规范和理念,从而做到以事例讲道理、以科学明规则、以讨论见真理。

“好药不代表好疗效,好疗效不代表好结果,好结果不代表好科学,好科学不代表好研究、好结果,好研究、好结果不代表好药品。”李宁用实例一一解读了一连串的“好与不好”。

面对“你想通过这门课学到什么”的提问,来自临床八年制和“4+4试点班”的本科医学生有人回答:“想学会做临床试验。”

李宁却说:“如何设计临床试验,就像‘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是一套固有的方法论和既定程序。‘创新医药学’不只希望你们学会方法学,更希望给你们传递思想和理念,传递可以灵活运用推导的思辨本事,而不是教条主义的规则和随时可能过时的知识。”

这是李宁传递“理念大于思想大于知识”想法的第一站。

一个授课愿景

“请写出这节课令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提出课程相关或触类旁通的一个问题。”课堂尾声,李宁布置的随堂作业同开场白一样,不走传统教学的寻常路。

“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

“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别人走过的路就可能已经是走不通的了。”

“你希望以什么身份或成就退休?”

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句话或将成为一代“后浪”在上完“创新医药学”第一节课后的第一个启发。

在课后学生的一连串提问中,李宁的回答也揭示了“创新医药学”的课程内核。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怎么敏锐地发现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

李宁答:“带着‘找茬’的心态和‘我不相信’的‘敌对’态度阅读文献。”

“开展一项临床研究最初的灵感是怎么产生或得到的?”

李宁答:“‘不满足’‘不认可’‘不相信’。不安于现状,是进步的最大动力。”

“知识是会过时的,那么评价知识的体系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

李宁答:“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李宁的课堂上,“帮助学生加深对原始创新技术的了解,对临床研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监管审评理念的理解,从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临床医学的学科基础”不再是生硬教条的文字,而是真正以问题为导向,践行“说人话、听得懂、记得住、有启发和可实践”的课程实践。

“您想通过这门课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宁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过的话来回答:“功成不在毕业时。我们更期望协和学生在这8年的学习过程中积攒下来的是将来从事研究的素养,而不求他一定在毕业的时候有所产出。”

评说

让兴趣的种子生根发芽

吴刚

“这门课太有意思了,我今后还想去听。”这是我同事听完课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对于一位文科出身的记者来说,这门医学专业课能吸引她实属难得。讲解深入浅出,内容生动有趣,正是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是到现场采写的记者,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们同样热情高涨。学生们对医药创新的兴趣明显被激发,致力于投身创新药研发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说到创新药研发,就不得不提到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国家药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达31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9.23%。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这些成绩表明,我国已不再是局限于仿制药的制造国,正逐步迈向创新药研发的全球舞台。

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仍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距离成为医药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有不足。其中,创新药研发人才的培养无疑是破解该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医药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或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改革院校教育体系。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培养模式仍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创新学”课程的火爆,反映了我国医药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也暴露出教育体制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懂新药研发,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临床医学的了解不够。再如,传统的医学教育偏重临床,而对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前沿技术的重视不足。

实际上,创新药物的研发需要跨领域的知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掌握生物学、化学、药学、工科等多领域的知识。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割裂的,导致学生在真正进入科研工作后,发现自己在某些关键领域仍有明显短板。因此,要培养出真正的医药创新人才,首先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除了深厚的医学和药学知识外,跨学科的合作能力、全球视野、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感知,以及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必不可少。

创新氛围的欠缺也是制约因素。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仍偏重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标准化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无助于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此外,在教育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上,我国也应该进一步创新。除了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还应增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鼓励学生参与跨领域的科研项目,让他们从早期阶段就参与医药创新,而非仅仅依赖课本知识。授课内容也要更接地气、更有趣,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二是政策层面支持,营造安心做研究的氛围。我国非常重视创新药的研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然而,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地执行还需更加精准,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还需突破。例如,为创新药研发人才提供稳定、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让他们有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禁得起失败的物质基础。创新药物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跨学科的合作。因此,教育体制和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与现实需求相结合,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同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探索和突破。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新医药学”课程火爆并不意外。然而,真正要实现医药创新的长期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更多这样的课程,更需要从政策到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医药人才,推动中国医药创新进一步腾飞。

文:健康报记者 王依依 吴刚

编辑:谢文博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MNGCE1A】获取授权


发布人:afa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