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孩子游戏成瘾,真不是自制力差这么简单!
2025-07-22 11:08  浏览:60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游戏成瘾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将成瘾行为归因于自制力差,认为成瘾个体只要下定决心、管住自己,就能戒掉。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成瘾远不是单一的意志力问题,而是涉及心理、神经生物、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成瘾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意指“被奴役、被绑定”,其核心是“对一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本文将从多维视角,深入剖析游戏成瘾的深层动因,探讨有效的干预路径。

并非个人意志薄弱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发育成熟需要多年时间。负责决策、自控、评估后果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大约要到25岁才能够完全成熟,因此,青少年的理性思维、自控力不如成年人。

在面对诱惑、冲动时,青少年更容易不能延迟满足、抑制冲动。例如,有的青少年知道应该学习,但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青少年看到短视频就忍不住刷起来;有的青少年能意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但却无法停下来;有的青少年还会反复尝试戒断,但多以失败告终。

对于这些青少年而言,外在环境的管控措施往往收效甚微。这表明,游戏成瘾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薄弱。

成瘾背后的秘密

1.心理学视角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归属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这些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慢慢实现,而对学业压力大、社交受挫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网络游戏恰恰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主性(自由选择方式、任务等),并对个体表现即时反馈(闯关、得分等)的空间(胜任感)。

在网络游戏中,个体还可通过组队(归属感)弥补现实社交不足。青少年往往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无法处理现实生活带来的负性情绪,转而逐渐依赖网络游戏,将其作为唯一的调节渠道。

2.神经科学视角

网络游戏通过设计精巧的即时反馈(如得分、奖励),使游戏者实现短期阶段性目标达成,从而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引发多巴胺释放,不断产生快感。

青少年的奖赏系统较活跃,容易被短期快感驱动,忽略长期后果,久而久之导致成瘾。

个体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可能导致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决策、自控)功能下降,削弱对冲动的抑制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与环境视角

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家庭关系较疏离、沟通缺乏,成员之间的冲突较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认为“对父母说了也没用”。

长此以往,家庭功能受损,孩子会选择用游戏来逃避现实。

青少年面对的学业压力较大,缺乏替代性的休闲放松和社交机会,加之游戏文化的商业推动,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网络游戏的方式进行放松。

在青少年同辈之间,游戏也成为他们产生彼此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


综合干预效果更好

1.个体干预

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反思自身游戏行为背后的动机,修正个体对游戏功能性的误解,例如,游戏是唯一能让自身感到快乐的事情。帮助他们发现一些管理情绪的方式。

也可以教授并帮助他们探索新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如冥想、运动等。与成瘾青少年一起寻找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计划、目标,逐步减少个体的游戏时间,而非强制暴力戒断。

2.家庭干预

对于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不佳的青少年,要协助家庭建立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

邀请家长、孩子共同制定可行的规则,发挥每个家庭成员的自主性,让每个人体验到在家庭中的归属感,促进亲子交流。

作为家长,也可多了解游戏的内容与特点,避免代际误解。

3.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

学校日常活动中提供多元化的课余活动,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探索与社交需求。

普及情绪管理、应对压力等知识,提升心理韧性与弹性。

游戏企业要积极推动防沉迷系统,健全监管机制,优化游戏设计。

4.专业干预

中重度成瘾的青少年及合并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的个体,应积极寻求专业诊治。

可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动机式访谈、家庭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文: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 肖艳霞

编辑:刘洋 李诗尧

校对: 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发布人:924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