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北京市台办持续推进京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新设立37个京台基层交流基地,先后举办了200余场对台交流活动,在两岸引起了积极影响,促进两岸民众持续走近走亲。
北京的深冬,虽寒风飒飒,却和煦着时光里的深情。台胞丁文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匆匆赶回家里,因为是先生的生日。这对两岸夫妻牵手的第19年,他们更加理解对方并深爱对方。他眼里的她,文静又彬彬有礼;她喜欢的他,又帅又厉害。温馨的四口之家,悄然诉说着台胞“登陆”的故事,也见证着京台两地融合发展。
台胞丁文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说你居然要嫁给一个大陆男生,你们两个人收入都不是很好。
丁文蕴丈夫王强:确实我们这一过程,基本是见证了大陆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的最黄金、最迅速的一个时期。
来自台北的丁文蕴在父亲的影响下,2002年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求学、工作,与同在协和工作的王强相识、相恋并组建家庭,同为医生的两人并肩在事业上披荆斩棘的同时,也渐渐发现生活中的难题着实不少,而与北京台办的结缘,像是有了一位大家长默默帮助着他们,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
台胞丁文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子女入学的问题。因为子女也是台胞的身份,(以前)只听说是可以(在北京读书),但不知道具体是怎样才可以,从幼儿园升小学,一直到接下来马上要小升初,这个特别重要、特别关键。
得益于北京台办“我为台胞办实事”的宗旨,丁文蕴夫妇的不少难题得到解决,小到在大陆考驾照,大到拓宽舒适圈,他们愈发深切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对台胞的关心和照顾。
台胞丁文蕴:北京台办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一样,我们就觉得找到了组织,有依靠。
台湾一项针对“80后”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台湾青年希望离开台湾到大陆发展,这其中选择跨海就读的台湾学生人数逐年稳定。来了,就留在这里圆梦,成为了他们青春之约的共同承诺。
台湾学生徐峻翊:从本科、硕士、博士一共在这边10年了。
台湾青年徐峻翊2013年开始在首都医科大学就读临床医学系。在北京这座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他不仅学习了前沿的知识,拓宽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不同的人生,这也更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初心。
台湾学生徐峻翊:(北京台办)给我举例子说,有很多台湾的老师在高校任职,他们是有编制的,职称评定方面,也告诉我是不受影响的。并且我自己其实也去查了一些资料,台湾的这些同学,入职之后医院都是正常评级,慢慢地发现,其实北京台办在这方面做的力度是很大的,所以也给了我在北京的底气。
徐峻翊所说的底气,来源于北京市台办、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国资委共同组成的协调机制。台湾同胞可应聘北京市事业单位,在聘用管理、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等方面均享受同等待遇。在京就业的,还可在京参加五项基本社会保险,享受社保权利。而在2023年,在京台生专场招聘会上,央企、台资企业、外企等9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超过1000个实习和就业岗位,是北京市近年来针对台生组织的最大规模专场招聘会。
台湾学生徐峻翊:现在高铁特别方便,自从有了(台湾居民)居住证,18位的数字跟我们(大陆)这边的身份证是一样的,直接刷台胞证就能进出站了,特别特别方便。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我们能感受到国家在进步,我们生活的便利性也在提高。
18位的台湾居民居住证,不仅全面保障了同等待遇,更是急台胞之所急,想台胞之所想。北京市台办协调北京市住建委,将在京台胞纳入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对接范围。平乐园和首创和园·繁星社区2个项目配套房源,面向在京台胞开展定向配租工作。正是一次次暖心的“送服务”,让像徐峻翊一样的众多台湾同胞们免去了后顾之忧。
2023两岸青年峰会吸引着各界台青纷至沓来,无论“首来族”还是“老熟人”,无不在感慨“在这里,梦想真的能实现”。
来源 | CCTV-4《海峡两岸》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