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谱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篇章|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里程碑式进步
2024-02-27 10:34  浏览:219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此后,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取得里程碑式进步,中国创造的力量日益彰显,突出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新跃迁、关键前沿技术研发获得新突破、数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产业结构高级化跨入新阶段。

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新跃迁

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大幅度跃迁。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600万人,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进一步提升,成为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40万家,科技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十年内高素质人才资源培养和使用量翻番。2012—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58.97万人升至124.25万人,R&D就业人数从324.7万人升至635.4万人。202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4年,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正在实现。

关键前沿技术研发获得新突破

芯片、5G、量子计算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华为麒麟9000S芯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制程达7nm工艺,并通过架构创新与提高晶体管密度,性能接近国外5nm工艺产品。5G定制化基站、5G轻量化技术实现商用部署,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累计发布3项国际标准和90项国家标准。“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性能的世界纪录。

航天工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2023年,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并对接天宫空间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乘组轮换和科学实验进入常态化阶段。10类、20余款耐辐射、高耐热、高抗寒的国产芯片完成在轨飞行验证。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完成可重复试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突破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将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22吨以上。

极地、深海、远洋探索刷新极限。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南极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9米,填补了我国在极地深潜领域的空白。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顺利试航,其总吨位约33000吨,续航力达15000海里,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钻探能力。

海陆空立体化交通工程迈出新步伐。自主研制的中程窄体干线客机C919顺利完成首飞,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造船工业能力。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完成系统联调联试,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车用芯片、全固态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

多元化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多个实验中取得重要成果,突破100万安培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建成运行,世界首例首批安装16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引领水力发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新时代。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和膨胀机成功研制,推动我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规模和渗透率快速增长。据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1.5%,占比和第二产业相当,规模和比重位居世界前列。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提升。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4.7%。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达10.5%。

智能制造突飞猛进。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23年,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的增加值分别增长60.0%、20.5%;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化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3%、36.2%,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达135.7万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90258台,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日本(50413台),占据了52.5%的全球市场份额,相较于2012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十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8.8%。

全国性工业互联网络构建成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两个灾备节点全部上线,二级节点实现全国各省市区全覆盖,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和85%以上的工业大类,培育成型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0多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28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160万家。5G、量子通信等通信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智)联网、智慧交通网络等融合基础设施国际领先。2022年,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份额约为33%,连续两年增速超过50%。

数据生产居于世界前列。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22年,我国数据生产量占全球数据总生产量的10.5%,居全球第二位,数据存储量的全球占比为14.4%,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包含数据采集、标注、分析、存储等的数据资源化进程不断深化,数据标注产业围绕北京、长三角、成渝地区向外扩散,已经形成三大产业群,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产业结构高级化跨入新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能。2018—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为10.3%,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9%和11.4%。在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在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中国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实现了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到一般贸易方式和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8.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11万亿元,仅占出口总值的17.3%。

新能源产品生产规模全球领先。2023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比2022年分别增长30.3%、54.0%、22.8%;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3%、28.7%、36.9%;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8.6%、57.1%、50.7%。全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五成,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三新”经济塑造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持续蓬勃发展。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1.01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36%;全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为43.8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3.79万亿元,其中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1.9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线上线下持续融合,快递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预计超1300亿件,同比增长19.5%,实现“月均百亿”的跨越。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三新”经济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形成并跑之势,部分领域已全球领先。

生产服务业占比超过生活服务业,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规模大幅度增加。2022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35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接近60%。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占比分别为27.8%、13.8%、11.3%,现代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逐渐凸显。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里程碑式进步,是从技术、要素到产品和结构的全面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产业发展在部分关键领域已由“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进入创新引领的新阶段,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使中国经济拥有乘风破浪的底气和能力。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回升向好、行稳致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供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执笔:史丹 张其仔 郭朝先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457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相约
  • 2024-02-27浏览:1615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