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诗,以前只知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曲《雁丘词》荡气回肠。上大学时,启功先生开“辽金元诗”讲座,这才得知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不少人的诗也非常好。
曾经有困惑:南宋偏安一隅,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吴文英、姜夔等等诗词高手如此活跃,我们读了他们太多的诗词。但同时期的中国大北方,我才知道几位诗词名家呢?是北方的诗人写得少或水平差吗?可按理不应该啊,都是一片土地上的人,有同样的文化传统。后来才明白:是因为受“南宋正统”观念的影响。文学史上,南宋的文学才是我们的主流,由此忽略了对金诗的传播。
金代诗歌,元好问是顶峰,我已写文专门谈及,这里就略过了。
读读金诗其他代表作,管中窥豹,抓得一鳞半爪,聊作消遣。
1,
先从金代高官后来被杀的宇文虚中说起吧。
宇文虚中被文学史列为金代诗人,其实他是宋朝人,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渡后任黄门侍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他出使金朝,被软禁。金人慕其才,让他当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封河内郡开国公,并被尊为“国师”,地位尊贵。18年后,一部分宋朝俘虏密谋奉宇文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但机密泄露,宇文虚中等人被抓,后来都被处死。
宇文虚中入金后,诗风一变,多慷慨感愤之辞。《在金日作》(三首)是他的代表作,前两首如下:
其一
满腹诗书漫古今,
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
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
胁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安在,
不斩奸邪恨最深。
其二
遥夜沉沉满幕霜,
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
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
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
裂眥穿胸不汝忘。
他滞留北方、不能回国,心情痛苦,但宁愿忍受痛苦,甚至牺牲生命也决不变节。
金元之际,兴亡迭替,不少诗人带着亡国之恨,也有不少人在新朝当官但心有苦楚,这些感受言于诗,自是另一番境界。
2,
和宇文虚中一样,吴激也是出使金朝被扣留。
吴激是诗画全才,父亲是北宋宰相吴栻、老丈人是大书画家米芾。北宋末年,他出使金国被扣留,被迫在金朝为官15年,死于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任上。
吴激最终客死异乡,其情悲,不少诗悲壮苍凉,被元好问称之为“国朝第一作手”,是金朝文学的一座高峰。
他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是一首题画诗:
江南春水碧于酒,
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
而今鞍马老风沙。
先描绘江南春天的美景,再从美景拉回严酷的现实,诗人则自比漂泊的客子,有国不能归。
《秋夜》一诗,抒发了诗人岁月流转、人生沧桑的感慨:
岂有涓埃补盛明,
强扶衰病厕豪英。
夜窗灯火青相对,
晓镜髭须白几茎。
年去年来还似梦,
江南江北若为情。
石田茅舍君家近,
借与林泉送此生。
吴激诗词俱佳,一首《人月圆》化用前人诗句,浑然天成,让人叫绝。
有一次,金朝一高官举办家宴,吴激受邀参加。家宴上有歌伎陪伴,歌伎中居然有一位宋朝宗室家的女儿。吴激感念国破家亡,写《人月圆》一词:
南朝千古伤心事,
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
堂前燕子,
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
仙肌胜雪,
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
同是天涯。
这首词即景抒情,慨叹沧桑之变,抒发故国之思,其中化用了王安石、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明写歌伎,暗写自己,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戚之情。
3,
因参与宇文虚中密谋南归而被杀的人里,还有一个高士谈。
他是北宋英宗高皇后的族弟,北宋亡国后,他在金朝为官,郁郁寡欢。他常与诗友唱和,其诗很耐读。
《风雨宿江上》是高士谈的代表作之一:
风雨潇潇作暮寒,
半晴烟霭有无间。
残红一抹沉天日,
湿翠千重隔岸山。
短发不羞黄叶乱,
寸心长羡白鸥闲。
涛声午夜喧孤枕,
梦入潇湘落木湾。
风雨后的傍晚,江天萧瑟。天渐晚,落日沉,残霞凄美,寒气逼人。江上烟霭朦胧,两岸山峦在雨中若隐若现。在这样的景象里,他感慨自己已不年轻,但也并不羞愧,在黄叶纷乱中怡然自得,渴望像白鸥一样自由自在。最后两句把孤独写尽:深夜伴涛声独眠,梦境中仿佛置身于落叶飘零的潇湘之地,满是凄凉。
风雨人生中,他孤独但又不甘、困境中还有洒脱,这些都跃然纸上。
《秋兴》一诗写于暮秋,忧乱伤时:
鼓角边城暮,
关河古塞秋。
渊明方止酒,
王粲亦登楼。
摇荡伤残岁,
栖迟忆故丘。
乾坤尚倾仄,
吾敢叹淹留。
诗里是一幅边城秋日的萧瑟景象:鼓角声起,傍晚的边城紧张肃穆。在秋风中,辽阔的边域更显苍凉。他忧心局势动荡,感慨岁月流逝、生活飘零,但仍不敢怠慢。诗的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苍凉,富于感染力。
宇文虚中有和诗《和高子文秋兴》:
摇落山城暮,
栖迟客馆幽。
葵衰前日雨,
菊老异乡秋。
自信浮沉数,
仍怀顾望愁。
蜀江归棹在,
浩荡逐春鸥。
高士谈的《秋晚书怀》也是一首好诗,可以和《秋兴》一起读,相互参照:
肃肃霜秋晚,
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
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
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
独立羡归鸦。
诗人把自己的风烛残年和晚秋的老松、寒菊、孤鸟、江流、断槎一并写进诗里,尽悲凉之气。他以“断槎”比喻与故国隔绝,结尾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孤独地站立在晚秋的斜晖中,写尽对故园的怀恋之情。
4,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写思乡之苦与无奈。这两句诗出自安徽婺源(当时婺源还没划归江西)人朱弁。
金朝也够没劲的,动辄就扣留宋朝使者。朱弁也是自荐为南宋使者赴金而被扣住不放,被迫居河朔十几年,所以文学史上也把他列入南宋诗人,而《辽金元诗三百首》则把他归为金朝诗人。
朱弁的诗大多遗散,元好问把金代诗人的诗编辑成《中州集》,收录朱弁的诗有三十多首,多为怀念故国之作,情真意切,《春阴》就在其中:
关河迢递绕黄沙,
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
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
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的诗,最有名的就是这首《春阴》,流传最广的句子是“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把诗写尽了,也写不完像海一样的乡愁;喝两盏酒想做梦回家,可在梦里还没到家酒就醒了)。
5,
金秋9月,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去山西代县玩儿,听说当地的“代州黄酒”久负盛名,就买了两大桶,一连喝了4天。
代州黄酒的介绍中引用了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的两句赞美诗:“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金波即指代州黄酒。
赵秉文是金朝后期文坛领袖,字周臣,号闲闲居士,别署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一生仕5朝、官六卿,以诗、文、书法名于世。在各种艺术成就中,尤以书法成就最高,时评曰“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也”。
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是宋金对峙的前线。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宋金在庐州激战,宋师败绩。
赵秉文的《庐州城下》记录了这次战争:
月晕晓围城,
风高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
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
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
惨淡暮烟生。
这首诗描绘战场上的紧张与残酷,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悲壮,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语言苍劲挺拔,深得唐人边塞诗之风韵。
赵秉文的《和钦止河中即事》在当时也备受好评。这首诗通过景物衬托,写出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情感深邃,意境幽远:
鹳鹊楼前一望时,
长河寂寞送斜晖。
人歌人哭几兴废,
年去年来今是非。
寒雨渭流人断渡,
秋风汾水雁来稀。
千村万落人烟霭,
更许砧声暮捣衣。
季节的变换更让人感到孤独与凄凉:鹳鹊楼前,夕阳斜晖,长河孤寂,渡口清冷,秋风吹过,大雁南飞,在这静谧而忧伤的氛围中,他感慨兴废寻常事,年去年来,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唯有人们日常的生活是不变的,捣衣声依旧在黄昏时分响起。
6,
有个诗人的诗集都遗散了,仅有一首诗流传下来,却“一诗留名千古”。
他叫杨兴宗,陕西人,诗学杜甫。有一年,他走嘉陵江入蜀,赋诗一首,即《出剑门》:
呕哑鸣橹下长川,
万叠青峰只眼前。
山鹧啄残红杏粉,
杜鹃啼破绿杨烟。
梦回蜀栈云千片,
醉枕巴江月一船。
物色谁分杜陵老,
风骚牢落剑南天。
此诗写他孤独地泛舟嘉陵江上,不由得想起杜甫当年也是这样流落蜀地,由是黯然神伤。但全诗大部分写景,节奏明快,“梦回蜀栈云千片,醉枕巴江月一船”两句,既写景又写人,极其出彩。
7,
江梅的烁未全开,
老倦无心上将台。
人在江南望江北,
断鸿声里送潮来。
这首诗叫 《题都亭驿》,作者施宜生,是个有故事的人。
施宜生是南宋建炎年间进士,后来却参加了义军,兵败后逃亡北方,最后入金朝当了官,但背叛父母之邦,他心里总别扭。金正隆四年(1159年)冬,他被任命为“正旦使”(派往南宋贺年的使节),曾“力辞”,最终没成功。他前往南宋都城临安时,心情很复杂,这首诗就是出使南宋时写的。 “人在江南塑江北,断鸿声里送潮来”,包含了几许不易言明的感慨。
施宜生到临安后,宋臣以“首丘”讽刺他。(丘,小土山;首丘,头向着小土山。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其洞穴所在的山丘,后用“狐死首丘”比喻人不忘本,永远怀念故国、故乡。)
施宜生愧疚不已,对宋臣说:“今日北风甚劲。”又以笔扣桌道“笔来,笔来!”以隐语透露军机,即金兵打算南下侵宋。
以前的说法是:施宜生的言谈举止被副使察觉,回国后报告了皇帝,导致他被烹死。后来证实此说有误,施宜生的泄密行为没有被察觉,第二年还当上了翰林学士。金大定元年(1161年)他得了风疾,次年致仕,又过了一年才去世,享年73。
京剧《北风紧》剧照,其剧的主人公即施宜生。
8,
有哪首诗写尽了人去屋空的痛楚?还要推秦略的《悼亡》:
自古生离足感伤,
争教死别便相忘。
荒坡何处坟三尺,
老眼他乡泪数行。
多事春风吹梦散,
无情寒月照更长。
还家恰是新寒节,
忍见空堂纸挂墙。
“多事春风吹梦散,无情寒月照更长”,不论多好的梦,终究要散,醒来后,但见“空堂纸挂墙”,只能在寒月下熬过长夜。
元好问认为秦略的《悼亡》诗“高出时辈”。此诗仅八句,却在中国历代悼亡诗里占有一席之地。
秦略写了不少诗,但大多遗散。元好问把金朝诗歌编辑成《中州集》,内有秦略诗13首,大都是精品。
比如《少室山卓剑峰》:
神威洗尽世间仇,
电歇雷闲怒气收。
一柄太阿留少室,
却擎空掌华山头。
中岳嵩山由东、西两山组成,东名太室,西名少室。少室山卓剑峰,以山势陡峭、如剑插云而得名。
此诗前两句写高峻的卓剑峰如一把利剑,挟雷电、裹风云,一往无前。仇敌灭尽后,风云雷电消散,宝剑化为山峰,神威依旧。
后两句,诗人感叹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华山、首阳两山,却忘了少室山卓剑峰原本就是一把太阿神剑!传说,华山、首阳原为一山,黄河至此弯曲而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两山,以利河流。华山有仙掌峰,即由此传说而得名。诗人感慨河神巨灵弃宝剑而不用,让卓剑峰神剑无主,其实抒发的是“遗英雄于草莽”的感慨。
《此身》表达了秦略对生活的态度:
此身日日一箪贫,
贫里留残自在身。
独把筇枝行又立,
东风花柳不嗔人。
这首诗里的人物,虽生活困顿,却仍保持乐观的态度和自由的精神。诗的最后一句“东风花柳不嗔人”,东风花柳是自然界中的美好,它们对人类没有怨恨或不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秦略是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县),生活在金朝中晚期。他少举进士不第,即以诗为业,自号“西溪老人”,写诗尚雕刻,却能不见斧凿之痕,故颇有自得之趣。
他67岁去世,临终留诗云:
躯壳羁栖宅,
儿孙邂逅恩。
云山最佳处,
随意著诗魂。
临终诗往往最能见其志。诗魂不散,长留青山!
9,
李汾也是金朝后期重要诗人,喜欢读史书,工诗,雄健有法。他一生写了不少诗,可惜没有结集,流传下来的仅有十之二三。
李汾是沙陀李唐(五代梁唐晋汉周中的唐)皇族后裔,虽然祖先功业已成陈迹,但对他的胸襟气度还是有不小影响。科举失利后,他以一介布衣之身,胸怀建功立业之志,好议论国事、策划军务,却不受当朝权贵的重视。当时,蒙古铁骑南下,金朝形势每况愈下,李汾内心愤懑,他的代表作《汴梁杂诗》四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其一
天津桥上晚凉天,
郁郁皇州动紫烟。
长乐觚棱青似染,
建章驰道直于弦。
犬牙磐石三千国,
圣子神孙亿万年。
一策治安经济了,
汉庭谁识贾生贤。
其二
琪树明霞五凤楼,
夷门自古帝王州。
衣冠繁会文昌府,
旌戟森罗部曲侯。
美酒名讴陈广座,
凝笳咽鼓送华辀。
秦川王粲何为者,
憔悴嚣尘坐白头。
其三
楼外风烟隔紫垣,
楼头客子动归魂。
飘萧蓬鬓惊秋色,
狼藉麻衣涴酒痕。
天堑波光摇落日,
太行山色照中原。
谁知沧海横流意,
独倚牛车笑孝孙。
其四
寥落关山对月明,
客窗遥夜梦魂惊。
二年岐下音书绝,
八月河南风露清。
冉冉暮愁生草色,
迢迢秋思入虫声。
谁知广武英雄叹,
老却穷途阮步兵。
金哀宗时,金王朝已风雨飘摇,李汾身在汴京,感受王朝大厦将颠、百姓惶惶。《汴梁杂诗》流露出对国运维艰的深深忧虑,忧国伤怀的情感满满。对古代盛世的向往、对现今处境的忧虑,虽怀英雄之志却困于穷途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与无奈,让他内心孤寂、凄凉。同时,他多年身处异乡,自然而然生出思乡之念和长时间与亲朋失去联系的愁苦,还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凝聚于诗,让这组诗情感深沉,沉郁悲凉。
《陜州》一诗,表达的情感同样复杂:
黄河城下水澄澄,
送别秋风似洞庭。
李白形骸虽放浪,
并州豪杰未凋零。
十年道路双蓬鬓,
万里乾坤一草亭。
八月崤陵霜树老,
伤心休折柳条青。
这首诗,先写自然景色,再抒发情感,有对过往岁月和故人的深深怀念,有即使放浪形骸也不失豪杰之志的豪迈,还有十年漂泊、两鬓添霜的沧桑,是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
李汾离开汴京后,投入恒山公武仙的幕府参谋军事。但武仙也不是能解救危局之人,他只管拥兵自重,还两头观望。李汾很是不满,言谈间时有讥讽。最终,李汾死于武仙之手,终年不满40岁。关于李汾的死说法不一,一说,金亡后,李汾劝武仙投奔南宋,被武仙部下所杀;一说,李汾逃离武仙军营,被抓回处死。
10,
汉族的诗歌传统十分厚重,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中间也出现了很优秀的诗人,完颜璹(shú)就是其中的一位。
完颜璹的《思归》写于金末:
四时唯觉漏声长,
几度吟残蜡烬釭。
惊梦故人风动竹,
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
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下水,
满陂青草鹭鸶双。
因为蒙古大军南下,金朝被迫迁都,从中都(今北京市)搬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国土被挤压成东西向的一个长条,仅存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
完颜璹的《思归》,回忆儿时的故都生活,漫漫长夜中甚至无法入眠。在孤独中,他梦到了儿时的玩伴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渴望回到满眼青葱和碧波荡漾的北方老家,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朝中措》是完颜璹写的一首词,受到时人盛赞:
襄阳古道灞陵桥,
诗兴与秋高。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
云飞陇首,
风落江皋。
梦到凤凰台上,
山围故国周遭。
这首词感今追昔,但与以往的怀古伤今的诗词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拘泥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笔势跳跃、时空转换,从襄阳古道到灞陵桥,从玉门关到金陵城,都是英雄辈出之地,也都是伤心地。
完颜璹心忧国事,但险恶的政治环境让他不敢直接表白,只好利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上阙通过襄阳古道和灞陵桥缅怀英雄业绩,在历史上,这一带是众多英雄人物——秦始皇、汉高祖、萧何、韩信、张良、卫青、霍去病、李广、唐太宗施展拳脚的舞台。诗人由古迹想到英雄人物,暗示金朝衰败却无人能担起救国大任。想到此,诗人不禁诗兴大发,于是“诗兴与秋高”。下阕依然以地名入词,玉门关外,霜清月冷,陇首飞云,风落江皋,秋景一片凄清冷峻。最后两句“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刘禹锡《石头城》里的诗句,表达了对故都(金中都)的深切怀念。
完颜璹,号樗轩老人,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孙子。他特别喜欢作诗,与赵秉文、元好问等人友善,相互唱和。元好问对完颜璹极为推崇,称其为“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也”。
金、元诗人大多学杜诗,他们或有亡国之痛,或有在金、元为官的不得已,加上北方辽阔的沃野、粗粝的景象,这些都赋予了金、元诗壮阔、刚劲、沉郁、悲凉的风格。
一鳞半爪,管中窥豹,于金诗仅得皮毛,但皮毛也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