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组长第一时间把期中语文试卷发到群里,群里瞬间炸了锅,姐妹们纷纷吐槽,以后语文没法教了。
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群里笼罩着太多无奈。我懂姐妹们的焦虑和无力感,只因辛勤的付出打了水漂,内心劳累却毫无价值感。
理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无尽的悲哀。2022版新课标的出台,呼吁我们必须根植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合理运用上做足功夫,在整合资源的策略上给出必要支架,让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真正从教材中长出来,思维能力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渐渐形成。新中考的考查,必然丢掉单纯的知识考量,机械记忆、两脚书橱、与其他学科脱离、与生活脱节的学习方式已然成了教育沉疴。让语文“活”起来,“联”起来,“用”起来,是必然的走向。
纵观这套试卷,就是这样的语文导向。第一部分以“诚信”为主题的探究,来自教材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综合考查了语言积累与运用。词语都出自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关联词的选择、语病题考查语句逻辑,短语类型是七年级的资料补充,写新闻评论仍然聚焦于“诚信”主题,搭配对联基于对“诚信”主题的把握、对内容的理解和“仄起平收”的规律。
古诗文默写,依然是情境主题活动,聚焦诗中呈现的美和作者的情,没有审题障碍,都是上下句填空。重点在于字的书写要准确无误,对词语的理解是写对的前提。
古诗文阅读,整合了诗歌和文言文。以《庭中有奇树》的“树”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点,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外资料),聚焦有关“松”的话题,整体呈现。从题型来看,常识化的设置。解释词语的加点词,均出自教材注释。断句以选择题出现,只需要从句式的相似性来分析。可惜翻译句子出现了不妥之处,文言文讲究准确翻译,古诗文可以用联想想象任意发挥,不应停留于“翻译”。理解主题的考查,来自两则资料,聚焦明朗的关键句,可以得出答案。最后一题,是探究诸多古代文人喜欢山水的原因,可以结合相关作者经历梳理出来。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篇通讯《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一篇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时光》,回忆和父亲为了各自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光。两篇原文紧扣教材第一、三单元的体例来安排,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迁移,可见一斑。通讯,设三个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标题的妙处,简述行文顺序,都是常见题型,没有做题难度。散文,考查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段落的作用,标题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等,也都是常规考题。
整本书阅读考查《红星照耀中国》,以师生对话的真实情境设题:经典事件的概括、专题探究、根据提示猜人物。主要抓住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长征等重要内容来设计,平时教学按教材的三个专题来做梳理整合探究即可。
写作,以“握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给出的材料围绕“握手”这一核心话题展开。材料中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握手”进行了阐述:
1. 握手是礼仪与交流的体现:握手是一种礼仪,这在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握手是情感与体验的分享:“分享阳光和雨露”、“感受你手心的温暖”等意象,表达了握手在情感交流上的作用。握手能够传递温暖,让双方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3. 握手是鼓励与力量的传递:强调了握手在给予他人鼓励和力量方面的作用。通过握手,我们可以向他人传递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能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总之,可以讲述自己或他人通过握手获得力量、建立友谊或克服困难的真实故事。也可以分析握手在社交场合、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
从文体来看,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握手在人物关系、情感变化等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握手的意义、作用同场合的应用展开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对握手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对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