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静。
雪落村庄的时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
一片一片的白,轻轻扬扬,潇潇洒洒,无声无息,便在一夜之间,如一床厚厚的棉被,将村庄轻拥入怀。
白的屋,红的瓦,绿的树,青的菜,弯的路,此时,户外的一切,全被染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圣洁,素雅。
此时的世界,感觉是静止的。
树枝上,积满了雪,夹着淡淡的雾,偶有稀稀落落的雪花飘落下来,随风四散,夹有一点簌簌的声音,轻轻敲击着时光。
也难怪,东晋才女谢道韫七岁时就曾对雪进行了一句很经典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诗,便说出了雪既白,又轻,还柔,似絮,是啊,大自然给予了人世间如此难得的美景,又有谁不喜?不爱?不怜?不惜?
我在雪里慢慢行走。一脚下去,便有深深的脚印,烙印在那片白上,竟有点不忍心破坏这份美。
俯身,轻轻抓起一把雪,握在手里,丝丝凉意,渗入指尖。我凝视片刻,便想,这雪花,如此白,如此美,如此圣洁之物,跌落凡尘,是否曾有过忧伤,悲凉,与沧桑?
我的思绪拉得很长,很长……
踏雪寻梅。是多少文人墨客所向往的雪中浪漫之事。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雪中觅得诗意,便曰“吾诗意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一人,一驴,一桥,于雪中,觅诗寻梅,那份潇洒,随性,颠狂,与痴憨,从古至今,能有几人?
围炉夜读,此时,最是好时节。不管外面的寒冷,屋内,一书,一炉,温暖如春,随着曹公,走进《红楼梦》,但见妙玉门前的栊翠庵中的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红的梅,白的雪,枝疏影斜,外加俏佳人,隐隐的情愫,全从字里行间,穿过时空,扑面而来,其中的痴,怨,恨,又有谁能读懂?
“融雪煮香茗”,是古人品茶的一种方法,这样煮出来的茶,想必是味更纯净,更清冽,因不受世间尘垢,一小杯茶,品的,应该是一种极致的雅。刚好《红楼梦》里便有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舍不得吃,不知采了多少雪,才融化为一瓮,埋于地下,几年后才拿出来煮茶喝,足见这个女子的孤傲与性情,似是不染风尘,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女子。
而最终,红楼梦碎,宝玉在茫茫雪地里行走,孤独,落寞,悲伤的背影,竟是让这雪景,染上了一抹沉重,几许苍凉。
其实,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夜晚,除了读书,还有一个很好的消遣方式:温一壶老酒,与老友或是知己对饮,那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氛围,应该是不醉不归吧?
沿路慢慢前行。
入眼之处,有孩子在雪地里疯狂地玩。肆意、天真的孩子们,将雪地踩得一塌糊涂。是啊,一年四季,冬天,让人着迷的,应该就是这漫漫雪景吧。
笑声在雪地里四处散落。打雪仗,堆雪人,多少年了,这些雪地里的情景,仍被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演绎着,他们的声音,自然,高亢,充满了童年的快乐与幸福。
狗狗在雪地里撒欢,吠叫声声,让人感觉不到厌烦,而是给村庄凭添一份热闹。“汪汪”声在村子上空飘上去,又旋即落下来,随着那一串串脚印,烙印在雪地上,一朵一朵的,如梅花,甚是好看。
院里的小屋还在,那是爹娘在世时,冬天专门用来烤火的。早早,爹便会从野外拾些柴火回来,锯成一段一段,整整齐齐的,堆放在院里,等其自然风干后,天冷时,便可烤火用了。
一到傍晚,小屋屋顶便会飘出缕缕炊烟,隔壁邻居看到炊烟起,便会陆续来到小屋,就着那份温暖,围一个大圈,女人们磕着瓜子,男人们吸着香烟,时不时,悠悠地聊着,爹烧着火,娘给邻居们泡着茶。
火垛上空,悬挂着的,是数串自家腌制的腊肉,它们正被旺旺的柴火薰烤着,因为沾了灰,有点黑,透出独特的一股香味。也是村子特有的味道。
火垛旁,娘时不时将数团茴扔进火堆里,过半响,便会熟透,然后用火钳夹出来,邻居们拍一拍表面的灰,再撕去上面的一层皮,咬上一口,软软的,很好吃,真的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那些有爹娘陪伴的冬天,就这样,被一把柴火,把寒冷的冬季,烤得格外温暖。
而今,爹娘离去,小屋静立在雪里,再也不见炊烟,再也闻不到那种独特的腊肉香味,老家的冬天,似是多了一份寒冷。
其实,即使冬天再寒冷,村子里那些起起落落的声音,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还是会在时光中静静演绎,然后,所有的一切,都会悄悄落在雪地里,慢慢融化成水,再流进田里,小溪里,流进村庄的每一寸土地里,最后,与村庄,融为一体。
我想,雪落村庄时,冬天的密语,应该就是----
净的是心,静的是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