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多地迎来持续的低温、雨雪和大风天气,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也相应地迎来高峰期。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和生物统计学博士、心血管内科专家孔小轶介绍,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为了保持心血管健康,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以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与呼吸系统疾病相比,低温环境也是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寒冷天气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通常比夏季高10%~20%。孔小轶表示,冬季的室内外温差较大,会导致人体血管快速收缩以及舒张,而且低温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会收缩外周血管,心脏泵血的负担增加,进而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回心血量,这些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比较严重的考验。
在极端寒冷低温天气条件下,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变得兴奋,导致心率加速和血压升高。此外,体循环血管会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这使得心肌的耗氧量增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更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管腔急性堵塞,从而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孔小轶提醒,一些特定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可能面临较高风险。例如清晨快速起床、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户外活动、长时间泡澡或蒸桑拿等。
以清晨快速起床为例,清晨是心血管系统处于相对脆弱的时间段,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风险在早晨达到高峰。经过一夜的静止休息,清晨时血压较低,但随着人体逐渐清醒,血压会迅速上升。特别是对于早晨血压偏高的个体,这种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既往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果突然起床,可能会使控制心率和血压的迷走神经来不及适应调节,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孔小轶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清晨时采取缓慢的起床方式,避免突然的剧烈活动,以降低潜在的风险。
孔小轶还强调了做好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时间,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手部和脚部。同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以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必要的医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在孔小轶新书《拥有健康的心脏:心脏病患者自我照护指导》中,他还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家属提供了详细的自我管理方案,包括如何合理安排起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以平实、直白的文字和知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孔小轶表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有了书本中的防治知识,患者和家属在四季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抱心血管健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