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相继推出新举措,加强医院医务社工相关工作。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启动“全人关怀”医务社工服务体系;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启动医务社工项目,并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会;北京市推进“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联动、多元培育的系统化发展模式等。这些举措有助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让医疗更有温度。
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重视“治病”与“疗心”协同发展,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工作,发展医务社工成为其中关键之举。一方面,医务社工通过志愿活动,可帮助患者解决就医全流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提升就医获得感,进而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促进疾病的疗愈;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往往面临看病时间有限的问题,医务社工能够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双方合力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多年来,各地持续推动医院在医务社工等人文关怀服务上下功夫。然而,医务社工服务专业性不强、缺乏规范的问题仍存在。未来,医务社工如何扩大队伍、提升专业能力,让服务从“有人做”升级为“专业做”,将患者需求转化为标准化的服务链,还有待各地和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摸索实践。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李诗尧(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L2WNXU4】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