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周彤)11月21日至23日,第十二届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近30所高校的逾200名专家学者相聚浙江师范大学,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外语博士培养与创新”主题,深入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和外语博士培养新路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会议现场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表示,中国外语博士论坛不仅是全国外语博士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展示外语博士培养成果、扩大外语学科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中国外语》副主编常少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参会。
深化外国文学理论研究
与会学者围绕外国文学研究、外语学习、语言学研究、人工智能与外语学习、中国经典外译、语料库话语分析等不同主题展开探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主编论坛现场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谈及国际传播视域下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与话语建构,《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提出,在多元化研究范式中,学者应坚守“客观、辩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采用异文化观照方法,本土化考量西方理论与概念的运用,并由此呼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辛红娟探讨了中国古典学的非学科和跨学科属性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辛红娟表示,在学术论文撰写、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及国际传播实践等方面,不仅应当高度重视选题的可持续性与可延展性,而且要着重关注其可生发性和可仿照性。
探讨人工智能对外语教育和研究的影响
《外国语》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授束定芳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他表示,“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的高级文明”,外语学习不仅能够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习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使其成为“更好的自己”。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通过有效利用外语教育的生态系统,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外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提出,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一场科学范式的大变革。他认为,机器虽然能为语言学研究赋能,但终究代替不了人。在数智化时代,语言学研究需守正创新,强调本体研究,注重人机协同,肩负起建构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体系的使命。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教授徐浩以自身运用人工智能学习法语的经历为例,提出AI不仅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特质与需求,动态生成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能在科学的学习规划指导下,实现学习成效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评估。未来,学术研究应聚焦于AI技术及其使用对外语学习者、学习设计、学习互动的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唐丽萍深入探讨了批评话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融合应用。她提出,通过搭配统计和词语索引,可以发现典型及物性型式与语义轮廓,但深入理解话语意义还需结合语境分析。
在主编论坛上,期刊主编们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办刊特色、审稿流程以及投稿注意事项等,希望当代青年学者能够潜心科研、重视选题、深度积累,避免盲目跟风。本次论坛还分别设置了8个平行论坛,分别就“数智人文背景下的语言学研究”“文学与文化的身份、空间与时间”“教育创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探索”“区域国别视野下的跨文化与话语研究”5个主题进行进行现场交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齐泽垚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