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毕生不倦,他巧用雨水抗干旱丨曾德超
2025-01-04 08:25  浏览:39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田坪乡年降水量仅为380mm,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农业灌溉更成了难题。如遇旱年,情况更糟。这并非个例,当时我国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曾德超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曾德超望着因为水土流失、沙化、红壤化而贫瘠的土地,陷入深思:如何在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中,确保农业灌溉顺利进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曾德超院士(中间)进行耕作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问题摆在眼前,解决问题的路径就在脚下。曾德超从研究所走到田野,驻足田埂与农民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实际耕作中遇到的困难,亲自观察土地状况,体验当地的气候条件。

在以干旱闻名的甘肃省,地表水与地下水十分匮乏,虽然雨水并不罕见,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时雨量大,甚至能造成洪涝,但更多时候雨量小,十年九旱,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收成充满了不确定性。曾德超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让“靠天吃水”的村民们,不那么依靠“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曾德超把农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思考,以此为核心,提出了“集雨蓄水耕作”。“集雨蓄水耕作”就是通过集雨、蓄水和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充分利用水资源。

雨水充沛时,挖掘水泥窖进行收集,这样不仅能有效预防洪涝灾害,还能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储备水源,以备干旱时期使用,从而对抗干旱,确保农作物的稳定生产。曾德超的这一理论极具创新性,一旦付诸实践,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可操作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曾德超院士(左三)在干旱地区考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西吉县田坪乡,这个曾经完全“靠天吃水”的地方,在逐步实践了曾德超的理论之后,村民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的命运不再完全掌握在“天”的手中,而是有半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1995年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以来,全乡一共打水泥窖4300眼,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难题,还促进了8600亩集雨节水灌田的发展。

2000年特大干旱袭来之际,田坪乡村民们不再是被动等待“天”意裁决的羔羊。昔日每逢大旱,他们不得不外出购买水源渡过难关。而如今,村民们凭借着新建的一眼眼水泥窖,不仅确保了饮水安全,还成功地抗击了干旱,生动地演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旱篇章。

曾德超院士既是大胆的理论创新者,也是细致的实践观察者。他面对的是重重困难,身后留下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

参考文献:

[1]沉痛悼念曾德超院士[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F0003.

[2] 有关省(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的经验[J]国家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03,1,27.

[3]姜凯喜,刘建洲,钟晓玲,李宏艳.旱地双沟覆膜集雨蓄水效果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155-158.

[4]尹北直,张远帆.曾德超对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贡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17(3):249-25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c87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