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照例去开福寺上香,寺外的街两边都是贩香烛的摊子,清一色的红色蒙古包,与用于分流的水马相乎应,红彤彤一片,甚是醒目。
寺庙里的香客倒不多,阳光正好,长廊里有椅子坐下来刚刚好,可以读书,比家里清静多了——大过年的就是热闹。
今年春节不打算去别人呆腻的地方给高速公路和景区添堵,就不带犹豫地加入了“读东坡 过大年”的八天阅读挑战营,抱着“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信念,跟着林语堂的文笔穿越苏轼时代。
其实前天已把本书的原序与齐白石先生的八幅画细细读完,又看把第一章童年与青年读完,对东坡先生所处年代的政治环境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今天坐在在斜阳下继续读第二章《文忠公》,林语堂在这个篇章里用了大量的类比,直白地阐述了在西方人眼里东坡又是一个拥有怎样影响的人。原来他既像英国的小说家萨克雷,又像法国的雨果,还像英国的约翰逊。他虽“饱经忧患拂逊,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忽然想起余光中说的,如果他去旅行,不会邀李白,也不会邀杜甫,但会邀苏轼这公个有趣的人。东坡先生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嗯,如此说来,有东坡先生这个好的旅游搭子,不出门的春节也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