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本届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4个板块,共设置20个主题论坛。其中,“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与会嘉宾紧扣主题,分享环境法治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为推动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贡献智慧力量。
论坛上,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姆雷玛受邀致辞。她如何评价中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她又点赞了贵州法院哪些做法?对携手中国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她又有哪些期许?点击视频,了解联合国视角下的中国环境法治。↓↓↓
尊敬的各位同事、与会代表:
非常荣幸受邀在本次重要论坛致辞。在此,我谨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致以谢意,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和院领导张军院长、杨临萍副院长,感谢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和茆荣华院长。
本论坛聚焦“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题,恰逢其时。我们亟需凝聚立法者、政策制定者与执法者的集体智慧,推动跨越国界的知识共享与专业经验交流。因为环境挑战早已突破地理边界,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本质上是全球性的、相互关联的、跨学科的。如此复杂的危机必须全球携手应对,国际和区域层面的合作,以及司法同仁间的专业对话,不仅有助于加强环境审判,更是有效的环境审判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始终致力于携手各国司法系统维护环境法治。
放眼全球,法官们正肩负双重使命,既要阐释与执行法律,更需要引领各国共同应对地球三大危机的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法官是环境和权利的守护者,也是创新者,通过判决引领进一步行动。法官日益重要的多重角色正在全球各地涌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全球诉讼报告》,共记录了2180起气候相关案件,涉及65个司法辖区,涵盖国家法院、区域法庭、联合国特别法庭以及仲裁机构,较2017年的884例有了显著增加。
环境法治建设正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而司法机构已然站在变革前沿。在此,我愿着重强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所建立的宝贵合作关系,2024年11月,我们荣幸地与最高人民法院密切合作,成功举办系列环境法治专题培训与研讨活动,这些在北京和成都两地开展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我们与中国各地的法官一道共同交流经验、推进共识、探讨新兴法律路径贡献环境保护。
我们由衷感谢中方对环境署代表团的热情接待与富有成效的对话。当前,我们与中国政府持续加强深化合作的动力强劲,持续关注环境法律的务实实施与执行。我们特别感谢最高人民法院为与环境署续签谅解备忘录所开展的大量工作,这是我们为共同打造未来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更新的伙伴关系将聚焦进一步加强司法信息与判例交流,强化法官能力建设和法官培训,并加强我们在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方面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正义。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执行机制和司法能力,有效地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整的综合环境法治体系。我们特别要致敬并祝贺贵州省见证了中国首个环境法庭的诞生。2007年成立的贵州清镇环境法庭,为中国环境法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并审理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件,至今仍为法律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期待持续加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携手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推广优秀司法实践,支持法官和法院的重要工作,共同守护人类与地球。
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
伊丽莎白·姆雷玛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编辑:陶羽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