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东都洛阳佛寺林立,佛教氛围非常浓厚,每个寺庙都有著名的法师开“讲座”,吸引了很多想出家的人。但是,出家也是有门槛的,必须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只有那些学问、品德、年龄等都符合要求的人,才能被录取,获得皇帝颁发的度牒,正式成为一名僧人。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信佛的隋炀帝要征讨高丽,下令在洛阳剃度27名僧人,主考官是大理寺卿郑善果。玄奘立志要出家,可当时他才13岁,远不到国家规定的20岁的出家年龄,没有考试资格,怎么办呢?
郑善果给了玄奘一个机会。这位大理寺卿本是佛教信徒,以“有知士之鉴”而闻名,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看到一个仪表不俗的孩子在考场门口徘徊,很长时间不肯走,便叫过来问这是谁家的孩子,玄奘说自己是颍川陈氏之后。郑善果得知他是名门之后,就问他是不是想出家,玄奘说自己愿意出家为僧,但“习近业微,不蒙比预”。意思是说,自己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他没有说自己年龄不够,只说自己学习佛法时间短,这也是他的聪慧之处。
若是一般考官,一看年龄不够,问两句话,直接就让玄奘回去了。但是,郑善果觉得这个孩子无论相貌、举止还是谈吐,都有超出常人之处,就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为什么要出家?”玄奘回答了一句话,彻底为自己赢得了这个进入佛门的机会:“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说,他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把佛教发扬光大。
郑善果对玄奘刮目相看,决定破格剃度这个孩子。但是,其他官员提意见了,说全国范围内只选拔27名僧人,名额这么少,怎么能给一个孩子剃度呢?郑善果对他们解释:“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古代考和尚,有两种考法,一种是看被考者能默写多少纸佛经,另一种是看被考者能抄写多少卷佛经。这主要是看他们识字多少,记诵能力如何。郑善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字记诵的功夫容易练成,但天生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然会成为佛门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郑善果的知士之鉴、知人之明,绝非浪得虚名。
这个13岁的孩子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正式剃度出家了,法名就是玄奘。他在佛学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对很多佛经一听就懂。很快,玄奘在洛阳佛学圈里有了名声,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年少的僧人被郑善果破格剃度,那人在佛学上是个天才。
从13岁到18岁,玄奘都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或和二兄长捷法师一起,到白马寺等寺院听人说法。那段时间,他们没有离开过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