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君臣之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14 18:37:28   浏览次数:66  发布人:4fb3****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王敦死讯传入京都那晚,我与仲父正在宫中围炉对弈。空荡的大殿之上,唯能听闻四指间吞子的清脆与落子的铿锵。当值守的宦官面露喜色,急匆匆送来捷报之时,他仍是波澜不惊的一张脸,超然物外的一身静,唯独持棋的手指微颤,仅一瞬的飘忽,便毅然地将那枚白子掷了出去。于我而言,王敦殒命无疑是大喜,于他,心境只怕有些复杂。我轻描淡写地将那张秉明“反贼王敦已殁”的“喜讯”弃于榻前,未置一词。我不开口,他便维持着恰时的沉默

    王敦死讯传入京都那晚,我与仲父正在宫中围炉对弈。

    空荡的大殿之上,唯能听闻四指间吞子的清脆与落子的铿锵。

    当值守的宦官面露喜色,急匆匆送来捷报之时,他仍是波澜不惊的一张脸,超然物外的一身静,唯独持棋的手指微颤,仅一瞬的飘忽,便毅然地将那枚白子掷了出去。

    于我而言,王敦殒命无疑是大喜,于他,心境只怕有些复杂。

    我轻描淡写地将那张秉明“反贼王敦已殁”的“喜讯”弃于榻前,未置一词。

    我不开口,他便维持着恰时的沉默。一身锦衣素裘在琉璃月色之下,如冰泉中浸润了浩瀚年岁的璞玉。

    风韵不曾移,孤寒不可侵。

    我没了等待的兴致,故意侧目嗔怒道:“都没个眼力,不知给相爷换盏热茶来么?”

    宫人们惶惶上前,又匆匆退下,大殿之上,只余我与他相对而视,周身被忽隐忽现的檀熏茶香裹挟着,似乎眼前之人,也变得忽近忽远。

    “陛下棋艺出神入化,”他端起面前热气已散的茶盏,浅浅抿上一口:“大局已定,不必再弈。”

    我主动起身,恭恭敬敬:“仲父陪朕坐累一日,回去早些歇息罢。”

    他颔首示礼,寥寥隐入出宫的长廊。

    未至迟暮之年岁,却有龙钟之老态。

    “听闻仲父近些时日身子一直不大好?”

    替我送走仲父,刚刚返还大殿的温峤连忙答道:“毕竟到了这般年岁,司徒积劳成疾......”

    见我没有明确示意,温峤又主动说起能让“龙心大悦”的快事:“陛下,王敦死后,王含、沈充这些乱臣贼子仍是拒不归顺,而且秘不发丧,因怕尸身难存,便着人以蜜蜡封存着.......”

    笑话,早晚要露馅的事,遮遮藏藏,拖又能拖到几日?

    “这几日着人备些补品,寡人亲自去仲父府上探望。”

    许是没料到故意绕开的话题仍是被绕了回来,温峤一顿:“......圣上万金之躯,还是避讳些好,待司徒病愈之后......”

    “嗯?”

    温峤仔细品咂着我这一声“嗯”的语气,不敢再轻易张口。

    我逗弄了一会儿笼中的八哥:“仲父临走时还说了些什么?”

    “司徒说,大势已定、环宇廓清,让臣劝陛下保重身体。”

    潢池弄兵不足惧,更何况如今首寇已除,本就不值得我烦忧。

    然而当下不能让我安心的,并非叛国的祸乱,而是某人的心病。

    ———

    年幼时,我常听父君回忆起与仲父携手衣冠南渡、一统江东的峥嵘岁月。为了司马一族可以在异乡扎稳根基,仲父与他那不安分的堂兄王敦,一个主持内廷经世济民,一个驰骋战场安邦定国。终于成就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共治之局。

    两位都是当得起“金貂缠玉带,出入荷殊恩”的股肱之臣,可在父君心中,从来不可相提并论。

    “茂弘他......与我自年少便相识相知,患难与共多年,是鱼水同契的君臣,是意气相投的挚友,更是相濡以沫的知己......登基那日,我曾邀他共乘龙椅。”

    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一幕,我记忆犹新。

    言辞恳切、泪目莹莹的父君,坚辞不受、稳如磐石的仲父,惊愕万状、惴惴不安的朝臣。

    还有冷眼旁观、嗤之以鼻的王敦。

    “仲父他不敢与日争辉。”

    父君微微一怔,随即轻抚我的头顶唏嘘道:“是啊,他的不敢,寡人又怎会不知......”

    “那王将军呢?”

    父君很少主动谈及此人,即便被我硬生生的问起,也只会眉峰微蹙,凝视远方,硬生生地答道:“处仲......是与茂弘一起长大的同族血亲,自然不差。”

    这当然是哄孩子的场面话。

    然而我毕竟不能永远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三尺童子,庭前的勾心斗角,幕后的阴险谲诈,从那些有意无意的蛛丝马迹中,并不难获知父君与朝廷众臣对这位王将军的共识:蜂目豹声,天生反骨。

    ————

    初见王敦,我还未及垂髫之年,因功课出众,父君欣悦之下赏了块难得的宝砚,便兴冲冲跑到仲父府上借花献佛。

    彼时父君一辈初入江东,正值“开头难”的艰辛,仲父公务缠身,少有闲暇陪我玩读,所以总盼着能有机会多多赖着他,却不曾想正欢天喜地地跑入后院,就听到堂内传来阵阵暴怒。

    “岂有此理!饶我琅琊王氏登门提亲,他陆家也敢拒得如此干脆!”

    我躲在庭中的橘树下偷觑着,大概猜到这暴怒之人也是王氏一族,举止谈吐却与谦恭清雅的仲父大相径庭,遥遥便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

    “罢了,初来乍到,生路难拓,联姻乃是宗族大事,倒是我们唐突了。”

    “哼,若不是为了阿睿那扶不起的憨货,避开司马越再立门庭,你又何必在这腌臜地被人当面凌辱......”

    “处仲,慎言!”

    仲父的语气不算凌厉,却如有神力,顿时让那狂躁之人如鲠在喉,再不好发作,只得憋着火气猛灌上半杯茶水,又在间隙中瞥见了我躲躲闪闪的身影,顿时一声怒吼:“谁!”

    仲父连忙起身,快步将我抱起:“绍儿何时到的?也不差人跟着。”

    我缩在仲父怀中,嗅着熟悉的檀香,默不作声地打量着面前阴冷寒峻的一张脸。

    仲父以为我受了惊吓,连忙温言安抚道:“这位也是你父亲的朋友,习武带兵之人,常年在外,陌生了些,日后多见见便不面怯了。”

    “啧,鬼鬼祟祟,还以为是哪儿的野猫窜来了。”

    见我一直窥探着他的脸色,王敦豁齿露出个狞笑,从树上顺手摘下个金桔在我眼前提溜着打转:“小娃娃么,给个果子哄哄便好了。

    仲父登时挡开:“别说浑话!”

    他笑呵呵地收回手,毫不收敛地对着我上下打量道:“呦,还是个黄发鲜卑崽子!”

    “王处仲!”

    大概见仲父当真动气了,他讪讪收起笑意,终于正色道:“娃娃,知道我是谁么?”

    出于对此人近乎天然的抗拒,我搂着仲父的脖颈,毫无惧色,一字一铿锵道:“父亲说起过你,王敦,王处仲。”

    “嘿,还真知道。”被直呼名讳他也不恼,反而很受用似地,将手中的金桔塞进我手掌中,一副戏弄的神情:“说说,你父亲是怎么谈起我的?”

    “父亲说,他与仲父,与你,乃管鲍之交。”

    这一句反倒让他多了几分兴致:“小家伙儿,懂你父亲的话么?”

    “管鲍之交,懂,你与父亲,不懂。”

    此话一出,他的眼神中笑意全无,瞬间黯下几分。

    未等他继续发难,仲父便适时将我从怀中放下,温言道:“绍儿,你总念叨的纸鸢寻来了,在书房,去看看。”

    我顿时恢复了幼童该有的天真懵懂,蹦蹦跳跳地去寻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权当没留意到背后两股意味深长的目送。

    “绍儿虽年幼,却是个伶俐过人的,你嘴上也不知忌讳些。”

    “我说茂弘啊,你且护着吧,再过七八载,这院子里果子再甜,怕是也哄他不住了。”

    倨傲谲诈,不可一世,最终归集为我对王敦终生的忌惮与嫌恶。

    尤其在目睹他以“清君侧”之名率兵围困建康城,逼迫父君去戎认罪、洒泪悔过的狠厉之后,我已是忍无可忍。

    “父王,儿臣为太子,愿亲自领兵,与诸反贼决一死战。”

    还记得将跪地请命的我亲手搀扶起身时,父君早已泪流满面。

    “太子染疾,思聩体乏,从今日起静养,无令不得出宫。”

    霸道不足、羸弱有余的父君,当年被他逼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得以一时的退让作为“皇祚复隆”的筹码,宁愿将这场赤裸裸的反叛之乱定性为自己“倚任非人”的报应,最终落个忧愤难平、抑郁而终的下场。

    如今我为天子,承继的是皇室大统,而非父辈的弱势与愧怍。

    春秋已过循环,怙恶不悛的是他,罪有应得的,也应该是他。

    ——

    “司徒可好些了?”

    “脾胃虚寒,肝气郁结,还需多静养些时日。”

    寒来暑往,每每问及仲父的病情,御医还是老一套的说辞。

    “医治了半年多都未有起色,你们的脑袋大概是不想要了。”

    一排排御医噤若寒蝉,齐刷刷跪倒殿前。年余花甲的御医首哆哆嗦嗦地开口道:“臣等开了不少方子,司徒仍是拒不食药,说是......说是既已日薄崦嵫,行将就木,就不必再费心思了......”

    我忽然之间泄了气力,眼前一阵眩晕,只觉气血翻涌,嘴中全是苦涩。

    近侍慌了,高声道:“来人!”

    “都退下。”

    “......陛下,还是召御医来看看吧,这症候发作地愈发凶狠了......”

    缓过些精神,我端坐龙椅之上,揉着发痛的印堂:“叫王颐之来,寡人有话问他。”

    “陛下,您,您这是......”

    “传来。”

    近侍不敢多嘴,只得遵旨传令。

    不多时,镣铐啷当拖地的尖锐声便在大殿上回荡起来。

    “罪臣王颐之,拜见万岁。”

    我遣退所有侍从守卫,让宫人从外将殿门紧紧闭合。

    “寡人有话问你,如实相告,或可免死。”

    殿下跪立的囚犯并无一丝求生的振奋,只默然道:“罪臣知无不言。”

    “王敦,是怎么死的?”

    听闻此句,王颐之原本挺立如松的后背像是中了一枚暗箭。

    我将目光移到案前的香炉,盯着青烟袅袅,胸闷之症减轻:

    “旧疾复发,病入膏肓,这是人尽皆知的说辞。你身为王敦的随身亲侍,也如此以为么?”

    “罪臣......”

    “寡人曾记得,昔年王敦举兵谋逆,司徒派你父亲王廙规劝他迷途知返,王廙却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为王敦卖起命来?”

    猜不到我为何突然提起上一辈的恩怨,王颐之不敢轻言,只得搪塞道:“......先父,有负皇恩。”

    “王廙病故之后,你继续留在王敦身边效力,不过仅此一年,他的身体便急转直下,屡屡发病,听说你为他遍寻良医而无用,朝廷内外这才传出王大将军沉疴难愈的消息,如今细想来,当真是凑巧。”

    “将......王敦经年在外行军,难免五痨七伤,力疾从公,积重难返,再加上......急火攻心,郁结难平,时过境迁......陛下何必为此生疑。”

    好个“力疾从公”“郁结难平”,用在一个两次举兵谋逆的乱臣贼子身上,也不知是辩白还是讥讽。

    我心中有了思量,当下话锋一转:“王敦生前,可曾留有遗书?”

    “这......突发恶疾,恐难预料。”

    才一句“积重难返”,如今又是“突发恶疾”。

    一个经受病痛多年折磨又心怀不轨的谋逆之臣,只怕早已将身后事预先安排个明明白白,怎会只言片语都未留下。

    “怪哉,既如此,为何寡人收到了王敦死前亲笔的陈情书呢。”

    此话一出,殿下本就忐忑难安的死囚连跪也跪立不住了:“这,这绝无可能。”

    我将陈情书掷于王颐之面前,缓道:“依此书所陈,你父亲本就是王司徒派去为他出谋划策的帮手,而王敦的两次谋逆,也皆出自司徒的授意,如今悔不当初,已知天命所归,坦白如此别无他求,但为族人后氏求个退路而已。”

    王颐之猩红的眼睛紧盯着眼前的“铁证”,面容惨白,不发一言。

    保持缄默是对的。

    此事不止关乎他一人之生死,更是关乎朝纲,关乎君臣大义,关乎琅琊王氏全族的命数,稍有不慎便会掀起另一场腥风血雨。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更何况不配为敌之人哉。

    所以我并不急于逼迫他承认或否认什么,闭目养神矣。

    在殿外宫灯燃明之前,王颐之终于舍得开口:“陛下,王敦生前的确多次托人寄去密函送往京都,只是这些密函的内容,无人知晓......臣并不清楚先父与司徒之间有何关联,只知两人自幼交情甚笃......至于王敦的死因是否与司徒有关,罪臣不敢妄言,还请陛下裁明。”

    既未承认,也未否认,算是用一番模棱两可换个太平。

    到底是经他亲自调教的人,如此心机,本也意料之中。

    待宫人将惶惶然的王颐之带出殿外,我默默走下台阶,想将那本温峤奉旨伪造的陈情书从冰冷的厅砖上拾起,然而俯身的一瞬,身体便彻底没了知觉。

    ————

    再次恢复神智,映入眼帘的是他的脸,面如枯槁、憔悴失形。

    不该如此。

    风光霁月,仙露明珠,才是他的本色。

    “仲父,你终于肯来了”

    “......臣罪该万死。”

    我挥手屏退左右,独留下他一人跪于榻前黯然。

    “仲父,你可记得,我幼时顽劣成性,父君嗔怪‘不学无术,不堪大用’,你却赞道‘出类拔萃,天之骄子’,后来王敦逼宫,要父君下旨以不孝之名废除我的太子之位,你毫不相让,力排众议助我登基,一年前,王敦再次反叛,你大义凛然,不惜聚族中老少为他举办‘生殡’......仲父对我,也算是情深义重了。”

    “陛下......”

    嚅嚅两字,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我没有出言劝慰,自顾自道:“‘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出师表》,还是你一字一句教导于我的,犹记得那时,你抚掌感慨,刘禅与孔明,名为君臣,实为父子,毫无嫌隙、赤诚已对,可谓百年难遇之幸事。却不知我心中也自始期盼着,与你可成就另一段如鱼得水、君圣臣贤的佳话。”

    “臣德薄能鲜,得先王倚重已是感激涕零,又得陛下垂青,更是诚惶诚恐,唯有鞠躬尽瘁、以忠事君,才可聊表寸心。”

    可惜,再多的感激与惶恐,甚至同气连枝的血亲,终也抵不过琅琊王氏在他心中的分量。

    不信君臣之义,也不信骨肉之情,谦谦君子,铁石心肠。

    王廙父子,是他派给王敦抵抗朝廷的助手,也是他安插在王敦身边视奸远控的细作。

    四年前,父君任命刁协为尚书令,威胁到他在朝堂的威信,又命亲信刘隗都督北方四州,防止江州牧王敦独揽军权。

    为了王氏一族的百年兴荣,王敦与他一拍即合,悍然起兵,为的就是以铲除佞臣之名,行威慑皇权之实。

    如今我这个新君身边盘桓着温峤荀闿等等异族名士,又是一个刚烈不群的铁腕人物,为免夜长梦多,他只好再借王敦之手,趁我羽翼未丰,故技重施。

    两次谋逆之乱,王敦只是个惹眼的幌子,他才是幕后运筹演谋的话事人。

    可王敦不想再止步于作一个“挟天子以令百官”的权臣。

    论野心与狠厉,王敦甚之,论眼光与格局,他自然更胜一筹。

    一个争当下,一个谋长远。

    在他眼中,君臣共治才可国祚安稳,无论王与马,谁妄图打破平衡,谁便是天下的罪人。

    所以渐渐脱离掌控、意图谋朝篡位的王敦留不得。

    而我这个被他以灼灼情谊浇灌成人的天子,没有父君甘为傀儡、一心求和的乖顺,只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自然也留不得。

    王敦大概至死尤未察觉到他这位温顺谦和的堂弟滚烫的杀意,便被“子承父业”的王颐之悄无声息地戕害了性命。

    至于我,是像王敦这般被亲随在长期的膳食中做了手脚?还是日日燃起他亲手相送的香炉中被掺入了毒物?

    他这两年的逃避,究竟是出于亏欠?还是惮于防备?

    为何明知身在局中,却甘为一枚棋子?

    这些早已不得而知。

    如今也不再重要了。

    “以仲父所见,寡人的病,还会有所好转么?”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陛下定会福寿绵长。”

    “日薄崦嵫,行将就木,就不必再费心思了。”我拽住他沾满泪水的衣袖苦笑道:“寡人在位三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未辱于前辈,未耻于黎庶,只恨天不假年、壮志未酬,难免抱憾而终......衍儿尚年幼,还望仲父念及两代情谊,倾力辅之。”

    大半生未曾失态的王茂弘,在这一瞬终于放声恸哭。

    “臣王导,遵旨。”

    史载:

    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病逝。

    公元324年,王敦之乱平定。

    公元325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逝,享年27岁,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年五岁,王导与庾亮等共同辅政,后平定“苏峻之乱”,稳定朝局。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史称“东晋中兴第一功臣”。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4fb3****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