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李特尔,纳沙泰尔人,瑞士法语区作家,19世纪最后的旅行家。他家境优渥,父亲是建筑师,年轻时就有机会学习古典文学,研究绘画和音乐。后来成为记者,作家和艺术评论家,经常在地方和国家的杂志日报上撰写文化时事文章。不到20岁他就去参加了拜罗伊特音乐节,对瓦格纳产生浓烈兴趣。之后的巴黎之行又被印象主义诗歌,东方主义绘画和神秘主义深深吸引。由于掌握了好几门斯拉夫语言和罗马尼亚语,他开始关注中欧和巴尔干地区,虽然当时有些地区遥远而危险,但却深深吸引了他。
1888年后的短短几年间,李特尔去了奥匈帝国境内的捷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之后又前往了维也纳。这些地方都是当时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马勒,克林姆, 霍夫曼都让他看到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原本就一直渴望逃离因循守旧的瑞士 ,在奥地利这个茜茜公主的国度更是如鱼得水。他与新波兰学派的画家们频繁来往,其中有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维斯皮安斯基和约瑟夫·梅霍夫。他还经由特兰西瓦尼亚抵达布加勒斯特,在这里遇到了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的妻子伊丽莎白皇后。这位皇后也是文学爱好者,还以卡门·席尔瓦的化名写作小说和诗歌。他十分喜爱巴尔干国家,像一个世纪前拜伦那样骑马穿越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的山区。回瑞士后出版了巴尔干半岛的游记,两本自传体小说。
李特尔矛盾而敏感,思想守旧,是坚定的天主教徒。1904年他在斯洛伐克认识了新手作家扬科·卡德拉,两人开始一起结伴旅行。他们游历过匈牙利很多地方,又从瑞士搬去慕尼黑。1914年他在巴伐利亚居住了一段时间,更深入地研究探索中欧。精通音乐的他还去维也纳上布鲁克纳的课,斯美塔那,马勒都是他的同辈人。李特尔专门研究马勒的音乐,给他写了许多封信探讨对音乐的看法,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世纪之交时与捷克和罗马尼亚艺术家交往密切。法国后印象派或象征主义运动的继承人乔扎·乌普卡、维克多·斯特雷蒂和尼古拉·格里戈雷斯库都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一战期间,他虽然到山里避难,依然继续为专栏撰稿。
20世纪30年代初,他再次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重温童年美好的记忆。李特尔88岁离世,最后的日子里来自斯洛伐克山区的养子陪伴他生活在山中别墅。这位探索者一生都在努力了解邻国的生活方式,他的每一次旅行都是审美性的心灵冒险。作为博学的专栏作家和资深音乐爱好者,他的远行经历还让瑞士和法国人都消除了对彼此的偏见。让作家和艺术家开展频繁的交流,大量保存了文化财富。虽然漂泊的生活有很多困难,但也成就了他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