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你不知道的鲁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1 07:52:04   浏览次数:80  发布人:db9e****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1933年鲁迅先生为《活的中国》一书拍摄的作者像,该照片被放大用在鲁迅的葬仪上,供人凭吊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取母亲鲁瑞的姓,“鲁迅”意为“愚鲁而迅速”,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同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疼痛,便




    1933年鲁迅先生为《活的中国》一书拍摄的作者像,该照片被放大用在鲁迅的葬仪上,供人凭吊

    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取母亲鲁瑞的姓,“鲁迅”意为“愚鲁而迅速”,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同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疼痛,便弃医从文。

    以上是我们所熟悉的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今天,我想介绍的鲁迅是作为国学传承人、科普达人、美育教师、翻译家。

    一、国学传承人

    鲁迅重视传统国学,在校勘、整理、收藏古籍和古代石刻方面用力甚勤。鲁迅当年辑校的古籍、石刻、抄录的碑铭、墓志,已被集成两部煌煌巨著——《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笔迹工整,一丝不苟。

    在鲁迅整理的众多古籍中,《嵇康集》是他用力最勤的一种,前后耗二十余年心血,校勘十余次,使之成为当时最精当的版本。但凡写错一字,就被鲁迅废掉了,他一笔不苟地写成了此集。

    鲁迅痛恨许多祖国珍贵的艺术画像、有价值的碑刻被外国人盗走,为做抢救工作,他又积极投身于汉画像的搜集之中。他对碑刻拓片造诣很深,收藏颇丰,对汉画像尤有精深的研究。

    鲁迅认为:要从事文艺运动,中国文艺中,小说对人的滋养、影响很大,所以首先应该从小说入手。于是鲁迅开始花大量的精力搜集中国的早期小说、古籍。如鲁迅辑录唐宋传奇作品45篇,加以精校,辑成《唐宋传奇集》。以前的人往往只注重古籍中的书法字体,加以研习,但鲁迅还把它们当作早期历史研究的史料来看待。

    《古小说钩沉》,鲁迅于1909年秋至1911年末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小说36种,是研究唐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

    鲁迅将在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时所收集的史料,加以整理,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即《小说旧闻钞》。《中国小说史略》原为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编写的讲义,原名《中国文学史略》,1938年易名《汉文学史纲要》印入《鲁迅全集》。本书内容虽只及两汉,但仍体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见解。

    二、科普达人




    鲁迅照 1909年


    鲁迅是一位科学达人,一生从未放弃过科学普及。

    鲁迅发表了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科学论著。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鲁迅就多次到青龙山煤矿进行实地学习,还常常下矿洞,采集矿石标本。20世纪初,清政府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对中国的矿山资源进行掠夺,具有地质矿物专业知识的我感到责无旁贷,于是鲁迅编译撰写了万余字的《中国地质略论》,系统介绍本国矿产。

    1906年,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鲁迅和同学顾琅合作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中国的矿产丰富,却无自己国人的著述,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所以鲁迅和同学顾琅特搜集资料,编写了这本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全国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并附有《中国矿产全图》。

    在南京求学时期,那时看新书的风气在知识界很流行,鲁迅正是在这时开始接触到新的进步思想,并阅读了大量的近代西方的书籍。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鲁迅熟读《天演论》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天演论》等书宣传的新思潮对鲁迅形成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鲁迅是中国最早介绍居里夫人的人之一。1898年,居里夫人发表论文,论证了新的放射性物质的存在,随后她不懈努力,终于在1902年从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纯镭,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1903年,鲁迅写了一篇名叫《说鈤》的科学论文,刊登在《浙江潮》杂志上。“鈤”今译为“镭”。文章叙述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经过,以及镭的科学价值,使国人开始了解居里夫人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翻译科幻名著最早的人之一。23岁,鲁迅在东京留学,刚学日文一年,从当时的刊物上知道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觉得很有意思。想来以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可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于是鲁迅开始尝试翻译。
    1903年10月,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发行;1906年3月,《地底旅行》由上海普及书局、南京启新书店发行。现在这两本小说的通俗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

    1904年到1906年初,鲁迅还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学等。

    1909年,鲁迅回到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时,除了讲授《生理学》《胚胎学》,还编写了11万字的《人生象敩》讲义。
    在杭州教学期间,鲁迅担任日籍植物学教员的课堂翻译,这使鲁迅对植物学产生了兴趣,经常带领学生到钱塘门外实地采集植物标本,著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三、美育教师

    鲁迅一向非常注重美术教育,是中国提倡美育的先驱者之一。他对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提倡美育和“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相当认同和支持。1913年,鲁迅在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认为美育对于改变国民精神,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914年4月鲁迅积极参与筹办了第一个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从查看展出场地、征集展品到布展,前后历时一年,1914年6月展出结束后,鲁迅还从中选出展品百余件,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鲁迅大力提倡中国新兴版画,他认为木刻版画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1931年8月,鲁迅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木刻讲习班,专程请来日本的内山嘉吉先生授课,自己则在一个星期内冒着酷暑赶往讲习班义务为青年翻译。鲁迅积极引进国外式样多样的优秀木刻版画作品,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兴木刻青年,因此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各式笺纸300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可宝贵之文籍”。

    四、翻译家

    鲁迅重视翻译,他认为翻译与创作一样重要,积极介绍苏联、东欧、北欧、以及西方国家进步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翻译生涯始于1903年,到1936年去世,除1909年归国后约十年埋头抄古碑外,几乎没有停止过,翻译贯穿了鲁迅从文的一生。鲁迅所翻译和撰写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文字,比他的创作文字还多。

    鲁迅精通日文,使用德文熟练,借助词典能够翻译英语,能够熟练读出俄语读音并书写。他的翻译方式大部分是通过日语“转译”,少部分通过德语和英语。他一生大约翻译了300万字的译作。

    鲁迅最早的译作是1903年发表在《浙江潮》第5期上的《斯巴达之魂》和法国雨果的短篇小说《哀尘》。鲁迅以一种翻译与创作混合的方式(即改译)开始他的译作生涯。这种翻译手法受到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翻译家林纾为代表的翻译模式影响。鲁迅自称:“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

    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可称得上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抛弃了“林译小说”翻译方法,第一次采用“直译”方法。
    在文学界“意译”盛行之时,鲁迅大胆竖起了“直译”的旗帜。包括人名、地名、专名用音译之法,部分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的名词翻译,小说篇章结构、小说形式样式、人物对话、翻译单位、小说虚实情节的照译等,力图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异域情调。“留其音响”呼唤一种新的翻译规范,在翻译方法上开创了新的范式。
    《域外小说集》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家和地区人民挣扎和反抗的文学作品。鲁迅从《域外小说集》开始了“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之路。

    五、鲁迅的人生历程

    1892年鲁迅入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读书认真、刻苦,准时上学。有一次,因家事迟到,受到塾师寿镜吾的严厉批评。为告诫自己以后再不迟到,他悄悄地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小刀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他要求自己读书不能死记硬背,在书签上写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自12岁到17岁,鲁迅在“三味书屋”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旧式传统文化的教育,堪称中国封建文化源头之精华的“十三经”,鲁迅几乎全部学过。在“三味书屋” 鲁迅打下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不久改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1902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被派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江南班”学习。在那里,鲁迅结识了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并加入了爱国团体光复会。不久,鲁迅毅然剪去了象征着民族压迫的长辫,拍“断发照”留念。

    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对维新的信念,鲁迅得知,日本的振兴是从学习西方的医学开始的,为“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专学医。仙台地处日本的东北部,气候寒冷。但是担任解剖学课程的藤野严久郎先生对鲁迅学业的关怀,却使鲁迅倍感温暖。他为鲁迅的课堂笔记作详细的修改,使鲁迅深为感动。二十年后,鲁迅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深情回忆了藤野先生的师恩。他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随着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深入,有感于同胞的愚弱,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当时他曾看到这样一部幻灯片。由于细菌学这门课的教学是借用幻灯来显示细菌形态的,教学间隙,有时就穿插放些时事或风景的幻灯片。这时,正值日俄交战,两个军事强国正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角逐。这天银幕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人,一个被绑在中间,据说是因为替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军斩首,但是,站在他边上的许多中国同胞神情麻木地围观着。这使鲁迅痛切地感到,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加重要。他后来回忆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

    1906年,鲁迅与朱安结婚。

    自1907年12月至1908年12月,在东京留学生办的《河南》月刊上,鲁迅接连发表了代表他早年思想和文化结晶的五篇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这些文章既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思想,又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当时国内抱残守阙的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更重要的是“首在立人”这一鲁迅为之毕生奋斗的思想,在这时就已明确提了出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由“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而立国首在“立人”,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1909年鲁迅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先后任部员、科长、佥事等职,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在这时期,他一面积极投入社会教育活动,筹建了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大量阅读了古代历史、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经典,深入研究了古代石刻、墓志,抄录的古碑,收集的碑铭、辑录校勘的古籍,后来被集成煌煌巨制的两部大书——《鲁迅辑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

    1918年5月,鲁迅《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鲁迅写下了不朽之作《阿Q正传》。

    1918-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以及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等。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等8所大中学校兼课。通过在大学的教课,鲁迅和青年人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和亲密的友谊。鲁迅积极支持、具体指导青年学生发起和组织的文艺团体。

    1924年,鲁迅和林语堂、周作人等创办《语丝》周刊,接着又创办并主持《莽原》、《未名》等新刊物。

    在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鲁迅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结识了一位女性——北京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她后来成为了鲁迅的终生伴侣。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请愿队伍悍然开枪,导致大批学生伤亡,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他把这一个血腥的日子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后来,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因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遭段祺瑞政府被免职并被通缉。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后转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4·12”上海发生大屠杀,广州从“4·15”起,许多革命群众、青年和共产党人也被国民党逮捕和屠杀。中山大学的学生领袖毕磊等不少学生被捕杀。当天,鲁迅出席中山大学的紧急会议,力主营救学生,但毫无结果。聚集了种种忿懑的鲁迅,愤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9月底,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一起奔向上海。10月3日抵沪,入住闸北的景云里23号,从此度过了他最后的十年。定居上海后,鲁迅不再执教,专门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并指导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2月,深受鲁迅激赏的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被当局秘密杀害。鲁迅和中共地下党友人一起出版了一期“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一时期,鲁迅出版了杂文集《三闲集》和《二心集》。

    1931年,鲁迅开始大力提倡木刻版画。

    1933年,鲁迅参加了进步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10月22日,上海民众为鲁迅举行“民众葬”,数万人的送殡队伍步行十余里,落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上海民众敬献绣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帜,由宋庆龄等人覆盖在鲁迅灵柩上。1956年鲁迅墓迁葬于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参考资料:
    上海鲁迅纪念馆官网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b9e****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