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会上,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明显,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均被纳入到了国家防返贫监测和帮扶范围,守住了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他介绍,“十四五”时期,105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调整特困供养救助对象范围,确定低保边缘户及支出型困难人员的认定办法,受益残疾人超过200万;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截至2025年6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8.4万困难残疾人和1640万重度残疾人;截至去年底,纳入到防返贫致贫监测的残疾人有99.1万人,占监测总人数的12.1%。
通过持续实施党员干部帮扶、生活救助、就业帮扶等措施和行动,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受发展阶段、城乡差距等因素影响,残疾人依然是农村人口中最容易返贫和致贫的。
过去5年,为解决和缓解农村残疾人致贫风险,中国残联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比如,将农村易返贫致贫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到了动态监测和帮扶范围,也将农村残疾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纳入到了上级对地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一步纳入到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党员干部帮扶等精准帮扶中;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优势,建立困难残疾人家庭访视和联系制度,及时掌握困难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两项补贴”等救助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持续开展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精准建立残疾人帮扶项目库,增强了重点帮扶县残疾人的保障和发展能力。
过渡期后,中国残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特别是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收入和获得服务的保障情况,做好农村残疾人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工作。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朱凌青
编辑:艾伯宁
审核:张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