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海鲜美味,但要警惕中毒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6 17:32:11   浏览次数:1  发布人:7f19****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当牡蛎的咸鲜在舌尖绽放,当三文鱼的脂香在口腔融化,海鲜的诱惑令人难以抗拒。然而这份来自海洋的馈赠,却可能暗藏杀机,不恰当的储存与烹饪均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如何才能远离海鲜中毒,保障饮食安全呢?海洋的“毒物清单”海鲜中毒绝非偶然,特定的海鲜物种与不恰当的储存和食用方式可让中毒风险大大增加。有毒贝类贝类本身不含有毒素,但如果贝类摄入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会在体内蓄积,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对


    当牡蛎的咸鲜在舌尖绽放,当三文鱼的脂香在口腔融化,海鲜的诱惑令人难以抗拒。然而这份来自海洋的馈赠,却可能暗藏杀机,不恰当的储存与烹饪均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如何才能远离海鲜中毒,保障饮食安全呢?

    海洋的“毒物清单”

    海鲜中毒绝非偶然,特定的海鲜物种与不恰当的储存和食用方式可让中毒风险大大增加。

    有毒贝类贝类本身不含有毒素,但如果贝类摄入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会在体内蓄积,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对贝类本身无害,但染毒的贝类被人食用后,会导致食用者中毒。当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毒素。近年来,我国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生蚝)、扇贝、蛤蜊等滤食贝类。

    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有毒贝类在外观、气味及味道上与没有受污染的贝类无明显差异,且贝类毒素非常耐热,家庭烹调或蒸煮一般无法完全破坏毒素。食用贝类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生食双壳类海鲜双壳类海鲜如牡蛎是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创伤弧菌的“特快专递”。生食相当于让人体直面这些病原体,使罹患病毒性肝炎或脓毒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变质虾蟹虾蟹死亡后未及时冷藏,在常温下会化身“细菌炸弹”,副溶血性弧菌在35摄氏度环境下可呈指数级繁殖,6小时即可达到致病浓度。

    变质海鱼鲭鱼、鲐鱼、金枪鱼等鱼类在温度失控的情况下会出现组氨酸裂解,鱼肉中组氨酸经摩根菌等作用转化为组胺,食用后会引发类过敏反应(脸红、头痛、心悸),而抗过敏药对其无效。

    警惕中毒信号

    当海鲜中的毒素突破人体防线,人体会发出明确求救信号。人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4~24小时会有突发喷射状呕吐和水样便,伴脐周绞痛。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提示中毒情况危重:每小时腹泻超3次且无尿(重度脱水);肌肉抽搐伴意识模糊(电解质紊乱);皮肤湿冷+血压骤降(感染性休克)。

    三招预防海鲜中毒

    01.源头阻截

    大家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带蓝色检疫标识的贝类,赤潮预警期禁购贻贝。

    02.冷链不断

    虾蟹死后15分钟内放入冰箱冷冻储存。大块海鲜分块存储,避免反复解冻。

    03.热力穿透杀菌

    蒸生蚝需水沸后再蒸4分钟,最好不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腹泻性贝毒为水溶性)。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 赵启亮

    策划:郑颖璠

    编辑: 陈秀超 王千惠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f19****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