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牡蛎的咸鲜在舌尖绽放,当三文鱼的脂香在口腔融化,海鲜的诱惑令人难以抗拒。然而这份来自海洋的馈赠,却可能暗藏杀机,不恰当的储存与烹饪均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如何才能远离海鲜中毒,保障饮食安全呢?
海洋的“毒物清单”
海鲜中毒绝非偶然,特定的海鲜物种与不恰当的储存和食用方式可让中毒风险大大增加。
有毒贝类贝类本身不含有毒素,但如果贝类摄入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会在体内蓄积,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对贝类本身无害,但染毒的贝类被人食用后,会导致食用者中毒。当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毒素。近年来,我国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生蚝)、扇贝、蛤蜊等滤食贝类。
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有毒贝类在外观、气味及味道上与没有受污染的贝类无明显差异,且贝类毒素非常耐热,家庭烹调或蒸煮一般无法完全破坏毒素。食用贝类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生食双壳类海鲜双壳类海鲜如牡蛎是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创伤弧菌的“特快专递”。生食相当于让人体直面这些病原体,使罹患病毒性肝炎或脓毒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变质虾蟹虾蟹死亡后未及时冷藏,在常温下会化身“细菌炸弹”,副溶血性弧菌在35摄氏度环境下可呈指数级繁殖,6小时即可达到致病浓度。
变质海鱼鲭鱼、鲐鱼、金枪鱼等鱼类在温度失控的情况下会出现组氨酸裂解,鱼肉中组氨酸经摩根菌等作用转化为组胺,食用后会引发类过敏反应(脸红、头痛、心悸),而抗过敏药对其无效。
警惕中毒信号
当海鲜中的毒素突破人体防线,人体会发出明确求救信号。人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4~24小时会有突发喷射状呕吐和水样便,伴脐周绞痛。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提示中毒情况危重:每小时腹泻超3次且无尿(重度脱水);肌肉抽搐伴意识模糊(电解质紊乱);皮肤湿冷+血压骤降(感染性休克)。
三招预防海鲜中毒
01.源头阻截
大家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带蓝色检疫标识的贝类,赤潮预警期禁购贻贝。
02.冷链不断
虾蟹死后15分钟内放入冰箱冷冻储存。大块海鲜分块存储,避免反复解冻。
03.热力穿透杀菌
蒸生蚝需水沸后再蒸4分钟,最好不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腹泻性贝毒为水溶性)。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 赵启亮
策划:郑颖璠
编辑: 陈秀超 王千惠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