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她是眼睛健康的守护者,为世界最高处播撒光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6 13:39:48   浏览次数:1  发布人:646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人物简介】张铭志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入选“2022年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眼科医生100强”。张铭志参加年会专题论坛现场介绍近视防控项目科协年会启动“AI明眸”数

    【人物简介】

    张铭志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入选“2022年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眼科医生100强”。



    张铭志参加年会专题论坛现场介绍近视防控项目

    科协年会启动“AI明眸”数智计划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科协年会。这次年会有不少改革。往年常去地方交流,这次回到北京,更聚焦学术,会议设置与交流都以学术为核心。作为眼科医生和科技工作者,我感触很深。

    今年科协年会面向全社会,围绕各领域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联合眼科专家、公共卫生学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专题讨论,有的放矢,大家畅所欲言,带着专业理解建言交流,求真务实,在互动中互相促进、理清认知、凝聚共识,这种感觉很好。



    我们聚焦近视防控问题反复思考。2018年国家八部委提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几年已成为国家战略。过去五年,国家接连出台诸多指导方案、适宜技术,各地也制定不少标准、共识。但我们得思考:该何去何从?遵循什么?这些内容是否落地?推动工作时,遵循指南规范重要,百花齐放的创新同样重要,还应借助数字化合力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方案。因此,在今天的专题论坛开幕式上,我们启动了“AI明眸”数智近视防控研究计划,希望让全社会参与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医生等,依据国家导向,围绕现行标准和技术指南,全方位推进近视防控。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高患病率、度数加深快等特点,已成危害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借助信息化与大数据,可全天候监测用眼姿势、环境、时长,分析其与近视进展的关联,精准找出危险因素与防控关键。相信智能化监控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阶段的近视防控更具针对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可找到有效干预手段,实现个性化干预,让近视防控真正见效。

    眼健康科普需要全社会合力

    科普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抓手,这一点我始终坚信。当下自媒体高度发达,却有不少非专业人士冒充医生传播错误知识,因此真正的眼科医生必须站出来做科普,这是我们的责任。



    张铭志为青少年做科普的交流现场的照片

    多年来,我和同行们一直在努力。以我们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为例,就做了很多探索:开创“小eye课堂”“小eye漫游”等特色栏目,用视频、漫画、动画等形式普及近视防控知识;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科普讲座,及时解答大家的疑问;推出《儿童青少年护眼秘籍》,两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原创护眼歌MV《点亮光明向未来》,还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五部门颁发的国家级奖项。这些尝试都是想让科普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做好科普,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首先要帮孩子建立从出生到18岁的眼健康档案,因为不同阶段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有了本底档案,医生才能更好地跟踪他们的眼健康状况。“爱护眼睛像爱护生命一样”,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未来,我们会继续紧跟时代,利用新形式、新渠道,多角度做好科普,因为这是防控近视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科技发展,眼健康科普的技术与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借助大数据,组织完成了汕头市三轮全覆盖的学生近视监测,覆盖超290万人次,还建成了近视防控智能化大数据采集及监测管理平台,推送预警短信超271万人次。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汕头成了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

    十二年四十四次

    很多人说我在眼科领域深耕多年,很传奇,其实不然。青少年近视防控,只是我作为眼科医生关注的一个方面,眼部健康的方方面面,都是我关注的。我去过不少地方,包括雪域高原,无非是想把科研成果推广过去,给当地人实实在在的帮助。

    您问我过程中印象深的事和克服的困难——从2013年至今,十二年里我四十四次进藏。说起来,最初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执念。2013年之前,我其实很怕西藏的高原反应。之前有机会参与防盲工作,我却打了退堂鼓——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是谁都能勇敢挑战极限,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选择,我觉得这不算怯懦。

    转折发生在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了林芝。那里的雪山、河流美得独特,可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却让我心惊:连简单的疾病都难诊治。和当地医生交流时,一位藏族医生告诉我,当时全西藏只有52名藏族眼科医生,其中仅5人会做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而他们的技术还是在印度和尼泊尔学的。

    那时我正受着高反的折磨,走三步就喘,可这位年轻医生的话字字扎心。他说,在西藏,连简单的眼底出血都可能误诊,想找老师指导都难。每一句都重重敲在我心上。

    忍着高反,我反复问自己:我或许不算顶尖科学家,做不出太多原创性贡献,但作为有近四十年经验的医生,面对这些最基础的需求,我能做吗?要做吗?愿意做吗?



    张铭志援藏期间的照片

    后来想通了: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恐惧和顾虑自然会退到一边。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能由我们中国医生来培养当地同行?为什么西藏的医疗帮扶要依赖国际志愿者自费开展?国家和机构的无偿援助虽多,但我们更需要让当地医疗能自我成长、扎下根来。

    培训当地医生,就像播下种子

    2014年起,我带着团队,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医护志愿者——有女医生,也有男医生,一头扎进了西藏的技术帮扶里。我们心里揣着个念想:要“授人以渔、技术输出、输血造血、自我成长”,不能做那种来一次就走的义诊,更不能让藏族同胞眼巴巴盼着下一次援助。我们要让当地医生真正能挑起担子,所以一边每年进藏手把手教,一边把他们接到我们医院系统学。



    张铭志援藏期间的照片

    培训当地医生,就像播下种子,盼着扎根结果。这份发心虽好,走起来却满是磕绊。刚开始去的时候,团队里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手里握着最前沿的技术,可我们要求大家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即便这样,看那些藏族医生,眼神里还是透着茫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一年年往下走,慢慢的,话能接上了,心能靠近了。

    也记得起初,我们带藏族医生去内地城市参会,他们起初总是低着头,不怎么说话。熟了之后才敞开心扉:“老师,不是不想去,是真的听不懂啊。”那一刻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能跟上——就像教小孩子学走路,一步一步帮他们站稳。于是我们一点点调培训方式、改理念、抓重点,在磨合里慢慢往前挪。每次进藏,时间都像攥在手里的沙,根本没工夫等身体适应高反。从讲课、带教,到盯着他们练手术,确保每项技术都能接住,我们连口气都不敢松。

    当信念扎了根,就能看见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日喀则、山南、林芝好多地方,都“长”出了能守着家乡看病的眼科医生。从前,多少藏族患者得千里迢迢跑成都、北京、上海求医,现在不用了。这正是我们一开始就盼着的——让技术在这儿生根、发芽、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子。

    后来我们将足迹扩大到西藏和更大的范围。其实一开始哪敢想能走这么远?就凭着一股“想为这里的医疗添点力”的初心,以志愿者、以中国医生的身份往前挪,回头看时,脚印已经连成了串。

    这十二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次看着藏族医生能独立站上手术台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握着手术刀自信的样子,我眼泪都忍不住往外涌,那股子劲儿,又能撑着我再走一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铭志援藏期间的照片

    从当年怕高反的胆怯,到后来咬着牙也要去的坚定,再到现在一年不落的坚持——就说今年吧,我们计划去那曲,那儿海拔更高,医生们还等着系统学技术。好多人劝我:“您这年纪,别去遭那罪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可心里那点信念一冒头,浑身仿佛就有了劲儿,好像高反都能扛过去似的。

    这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一群人拧着一股绳才有的今天。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有了自己的眼科,从当初几个人,长成现在30多人的队伍,还有了博士、硕士。我们带去的十几项新技术,让他们在珠峰脚下就握着最先进的手术刀,现在能独立做不少复杂手术,每百万人白内障复明率都冲进全国前十了。每年进藏,好多藏族同胞拉着我们的手,说藏医院是“西藏最好的眼科医院”。那一刻,什么苦啊累啊,都化成了热乎的欣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铭志援藏期间的照片

    人多了心齐了,再难的事也能啃下来

    高反的厉害,谁都清楚。每次进藏,志愿者们谁不是在心里对自己的生命做了个约定?我们从不勉强,只带自愿来的人,就是这份坚定,让每一次前行都不只是帮别人,更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被涤荡。现在的志愿者早不只是医生了,社会上好多人都凑过来——有技术的出技术,有力的出份力气,大家都想为这儿添把火。

    与高反引起的头晕气短甚至整宿睡不好相比,路上的风险更是让人提着心。十几年前没通火车的时候,走318国道进藏——那是世界上泥石流第二高发的地方。开着车走一个小时,可能就被泥石流堵在半路。就算有清理队盯着,等的时候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再塌下来。我作为领队,肩上的担子压得人喘不过气。过这种险地,我们通常坐小车(大车限载18人),有些事却不能跟所有人说——副驾驶得时刻盯着山上有没有落石,前头得有人探路实测。以前有过石头砸中车的事,人没了……所以必须把所有人的安全攥在手里。哪怕都是志愿者,既然领他们来,就不能让风险沾到半分。

    每次平安闯过泥石流区,后背的汗才干透,心才能放回肚子里。从没想过要啥回报。只要基层医生能顶上来,老百姓不用再遭罪赶路,就够了。在西藏,好多患者不光视力差,常年劳作把背驼成了弓,手术时坐都坐不稳,得医护人员抱着进手术室。这样的事太多了,早成了习惯,遇到了就想办法解决。外人听了或许觉得感动,但这些早就成了日子的一部分,融进了命里,本就是该做的事,没啥新鲜的,也就不觉得要特意说。

    四十四次进藏,次次平安往返,给患者看病也顺顺当当。这不光是大家肯拼,更因为所有人都拧着一股劲守纪律:按时吃药、休息、行动,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却像部队一样整齐。人多了,心齐了,再难的事也能啃下来,这才是最要紧的。



    不让患者为技术成长付出代价

    这么多次培训里,我跟学员说得最多的,绕不开“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尤其这两年,社会各界因为一些争议和热点,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有正面的理解,也有反面的反思。作为一路践行的医生,我心里确实攒了不少感触。

    我们做这些事,从没想过要当英雄、上新闻。要是为了这些,那不成了交易?揣着目的做事,味道就变了。我们就是真心想帮这个群体。技术当然重要,但“医者仁心”不光是对病人的态度,更藏在对同行的传承里——教技术本身,就带着一份仁心。所以对每一位学员,我们都掏心窝子教,非让他们学会不可。要是我们走了,他们还是接不住活儿,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得陪着他们、护着他们,让他们能用学来的技术,安安稳稳给老乡看病。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长进,绝不能让患者买单,必须保证百分之百成功。这就要求团队里所有人——带教老师、年轻医生、基层学员,都得把患者利益放在头一位,把安全当成铁规矩。师生一起往前走,老师就得为年轻人兜底,用最稳妥的办法给患者治病,这是根上的事。我们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作为专科医院,能给这些手术患者当后盾。真出了复杂情况,我们的专家能顶上。有了这样的分级管理,加上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基层医生才能踏踏实实地成长。

    我们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经验时,报出并发症率,外国同行连说三个“不可能”,觉得我们的数据掺了水。可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对每一例病例都记着账,哪怕是不影响视力的小情况也不漏,只是会区分是不是严重问题。不让患者为我们的技术成长付出代价,这一点,数据能说话。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铭志团队参与国际支援时候的照片

    这事业一定能传下去

    有人说我们一年去一次,是在作秀。对此我从不在意——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年年都在珠峰脚下扎扎实实干实事:白内障、青光眼、眼底激光这些技术,一项项落地生根。只要把事做好了,就够了,从没想过要靠这个博什么名声。有次西藏自治区的一位领导同志说,我们做的都是“世界第一”。我问为啥,他笑着说:“因为你们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做事啊,每一项都是第一。”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个日子让我心里格外不平静。我们每年进藏,就想为这片土地多添几分实在。要说有什么心愿,就是盼着拉萨等7地市,每个地方都能长出扎根本土的眼科医生,用一样精湛的技术给藏族同胞看病。

    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这事业一定能传下去——团队会接着把事做扎实。育人从来急不得,得用心守着、慢慢熬着。就像西藏那些不起眼的格桑花,希望我们培养的医生能在每个角落开得旺,这就是我最大的念想。



    张铭志接受中国科协之声编辑访谈的现场照片

    访谈手记

    初见张铭志教授时,她谈起眼科专业神采奕奕,眼中的光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她与同仁们将焦点锁定青少年近视防控,呼吁各方联动形成合力 —— 这正是她一贯的务实风格,从 “AI 明眸” 数智计划的启动,便能窥见她推动科学防控的决心。

    深谈间,她十几年如一日的援藏故事更令人动容。四十四次进藏,她带着团队坚持 “授人以渔”,让当地医生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等技术。如今日喀则、山南等地的眼科诊室里,本土医生已能独立操刀,像格桑花般在雪域绽放。

    她讲述时云淡风轻,可听者都颇感揪心:高原反应的折磨、318 国道上滚落的山石、泥石流区的生死考验,每段经历都藏着惊心动魄。当被问及是否该歇一歇,这位年近古稀的医者眼神坚定:“只要当地还需要,我就会来。”

    这份执着,早已超越了职责。作为科技工作者,她用数据说话,让外国同行惊叹的 “零失误” 背后,是 “不让患者为技术成长买单” 的铁律;作为中国医生,她把理想种在海拔最高处,让光明的种子代代相传。

    访谈编辑:刘炎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责  编:刘炎迅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646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