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干部思想作风的“晴雨表”,更是推动发展的“方向盘”。树牢正确政绩观,不仅关乎干部个人的成长路径,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纠治“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这一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锤炼“久久为功”的定力
政绩观的首要考验是“功名心”的取舍。真正的政绩,不在于轰轰烈烈的表面工程,而在于对人民福祉的长期贡献。部分干部一味追求“短期见效”,热衷于打造可视化的“政绩亮点”,忽视了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潜绩”的重要性。这样的“浮华”工程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埋下隐患。
党员干部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上。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许多重大改革都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树立“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才能为地方发展积蓄真正的内生动力,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答好“民心考卷”
政绩的“试金石”在于群众满意度。片面追求“上级认可”、忽视“群众评价”,往往是政绩观偏差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这一初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
树牢正确政绩观,需要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从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工作发力点。比如,某地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根据居民意见完善供水、供暖设施,提升社区文化服务功能,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说明,真正的政绩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细微之处,而不是搞面子工程、短期项目。
强化实干担当,拒绝“形象工程”
政绩观的正确与否,最终体现在是否实干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部分干部习惯于“台上说得好听,台下雷声大雨点小”,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却忽视了落实的关键环节。
实干不仅要求敢担当,更要求能落实。某地在推进河道治理中,没有满足于简单的“表面整改”,而是通过常态化巡查、全流程监控,将“治污”向“治本”推进,逐步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这种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的态度,才是树牢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引导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
树牢正确政绩观,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既要有拒绝“拍脑袋决策”的勇气,也要有反对形式主义的毅力。通过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政绩导向,可以有效防止“急功近利”之风。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引,把忠诚、实干、担当融入日常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唯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正确的政绩观,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以此为标尺,广大党员干部必将在新时代书写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政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