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展会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从天下视域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06 17:11:43   浏览次数:2  发布人:db42****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2024年12月28日,长江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会议同期举行了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从民族角度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完整且连续。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自史前传承至今;中华文明的物质与制度创造延续至今;中华民族的族群主体、语言主体和文字主体一脉相承。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12月28日,长江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会议同期举行了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从民族角度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完整且连续。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自史前传承至今;中华文明的物质与制度创造延续至今;中华民族的族群主体、语言主体和文字主体一脉相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车明怀认为,长江从高山融水汇聚成滔滔江流,不仅展现了百川归一的自然景观,也将沿途各民族的人文内涵融入中华文明的主流。他表示,考古证实,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通过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适合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这些民族在长江上游相互联系与交融,逐渐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如同“滚雪球”一般,各民族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加深交流,最终形成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近万年以来各区域文化交汇、碰撞、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祖先族群无数次组合、重组与团聚的结果。经过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华民族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今天凝聚力极强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在湖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石硕看来,中国各民族通过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凝聚成中华民族。这一过程与内向型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解释到,在相对封闭且自成一体的地理环境中,中国各民族有充分的机会相互混合与交融,由此逐步形成文化共同性,并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命运感,产生了共同体意识。

    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过程

    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段超认为,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一体的思想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夷夏”观念经历了从“夷夏之辨”“夷夏皆正统”“华夷一家”到“华夷一体”的演变。从思想史角度考察“夷夏”观念的变化,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总结中华民族发展的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段超认为,从“夷夏有别”到“华夷一体”的转变,为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乃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思想文化认同上产生了归属感,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清朝在‘天下一统、华夷一家’观念的主导下,积极推动中华大地人群凝聚,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表示,“中华民族”这一称呼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自觉”。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他建议,从“国家”视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及属性,从“天下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视域诠释其形成与发展,从传统“五方之民”“华夷一体”视域分析其内涵,并从“天下”视域确立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史观。

    “共同体内的各民族之间具有互动性、有机联系性和共生性,这‘三性’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麻国庆认为,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内在结构特点,找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法论,以推动跨学科体系研究。他建议,从历时性、共时性、实践性和发展视角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全球相关问题研究与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蔡毅强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b42****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