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延伸至城市工作领域,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始终,不仅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也着力破解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人民城市的底色始终在“人民”二字。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从历史文化保护到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可以说,新时代的“城市之变”合乎民心、顺乎民心、惠及民生,城市发展成果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的起源与演进,始终围绕“人的聚集与需求”展开,城市的发展与治理,也根植于“人民”这一根本逻辑。如今,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期待在动态变化,城市工作需要不断在理念和举措上守正创新、深化提升。
擦亮“人民”底色,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无论城市怎么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不变的核心内涵。“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字里行间饱含人民情怀。这也要求,城市建设必须把人作为重要标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擦亮“人民”底色,要更加注重人城相宜。城市并非钢筋水泥的简单集合,更是承载人们生活、情感、梦想的空间。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这意味着,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要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能就业”“可创业”“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擦亮“人民”底色,要更加注重治理效能。“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治理的效能,是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创新模式、落细举措,更多城市实现“见物”与“见人”、“高度”与“温度”的统一。
同时,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水涨船高,需求日益分众化、多元化,城市治理更需要下足“绣花功夫”。要不断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拓展线上线下空间、完善群众动员方式、优化服务群众模式等充分激活人民群众治理城市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
我国有690多座城市,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一座座蝶变的“幸福之城”传递着“人民城市”理念的力度和温度。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随着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必将在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更广泛共识,汇聚更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编辑/刘世康
审签/王慧莹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