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高士其。
民族危急存亡之际
高士其以科学普及为武器
写下近百篇科普作品
号召全体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不顾身体残疾
“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成为“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极大鼓舞激励了革命队伍
成立边区国防科学社
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他全身心投入科普事业
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高士其
1905年-1988年
科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写下了《抗战与防病》等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
以科普为抗战武器
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在一次实验中意外感染病毒,留下严重后遗症,无法从事科研事业。
1932年,回国后的高士其遇到挚友李公朴,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走上科普写作道路。面对肆虐的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高士其认识到“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
他把自己的名字由“高仕錤(jī)”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他在科学小品中把病菌细致刻画成“小魔王”,“用轻松有趣的故事文体,讲述那些天天在向我们进攻的毒菌们如何传播、扩张,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它们,消灭它们。”
这些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大片赞誉,可高士其并不十分满意,他觉得只是谈了“小魔王”,并没有触及“大魔王”——日本侵略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5年高士其发表的《我们的抗敌英雄》一文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随后,高士其又写出《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等近百篇科学小品,号召全体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些融科学于抗战的文章通俗易懂又极具鼓动性,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在知识界和学生中广为流传。
高士其写道:
“目前的世界,有两种摧残生命的恶势力,在我们的周围潜伏着,有的已经在发动了。一种是蓄意并吞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者,尤其是那最可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一种是存心毁灭人类的病菌。……它们要压迫着我们的呼吸,屠杀我们的细胞,破坏我们的生命的主权,非致我们于死地不肯罢休!这两侵略者,一个是战争的祸首,一个是疫病的元凶。”
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
科普写作期间,受到史沫莱特、艾思奇等人的影响,高士其积极参加群众运动,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理念,他坚信“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
随后,萌生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想法。面对身体的残疾,他说:“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高士其奔赴延安路线图
他只身一人辗转搭车、坐船、步行,途径千余里,历时三个多月艰苦行程,于1937年11月25日,终于到达延安。
高士其在《不能走路的人的呐喊》中写道:
“我立在土山上向着延河敬礼。
哦,我是一个不能走路的人。
不能走路,也来到延安,
也要在路旁助威呐喊:
赶走日本强盗!
还我中华河山!”
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刚到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和陈云等中共领导人就来到他住的窑洞里看望他。陈云在交谈后也称赞说“你是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作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第一位留美科学家,象征意义非凡,对革命队伍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8年,高士其(中)与李公朴(右)在延安窑洞前
到延安两个月,高士其就联络董纯才、陈康白等20位进步青年一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
学社成立后,面向生产建设的具体需要,针对边区民众缺乏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组织农工展览会,出版“国防科学特辑”,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科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8年,高士其发表的《国防科学在陕北》一文。
当问及高士其所在的病号疗养所写什么标语,他沉思片刻说,这里是“病人的战场”。
在《我的原子也在爆炸》一文中,他写道:
“我想起了,
当年五四时代的大游行,
我忆起了,宝塔山底下的青年歌声。
我虽然不能起来,
我虽然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
但是哟,
魔鬼们禁止不住我们声浪的交响。”
科普薪火照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全身心投入科学普及工作。
他不仅用500多万字的科普和文学作品,陶冶了几代人,也为组建和壮大科普队伍,倡导科普理论研究,建设和发展科普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50年代,高士其会见中学生
高士其重视大众科普,特别是儿童科学文艺。1961年,高士其参加科协会议时提出“科协有责任和共青团、教育部门合作,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把青少年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希望“每一个学会都应该动员起来,各就自己的知识领域之内,编写几本给青少年看的通俗科学读物”。后来,高士其又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普工作的四点建议》。
1984年12月,高士其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我能作的是有限的,我想作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部分)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高士其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1999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成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奖;1999年12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高士其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家
设 计:袁 也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