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同领域内新技术的加速产出与应用,科技艺术的发展日益表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在科学、技术、艺术和人文的交叉合作中不断尝试新的媒介实验,提出新的思考命题,持续构建新形式与新语言。作为多个学科深层次交汇的产物,科技艺术不仅集中体现了艺术之于新技术时代的独特价值,而且为人类知识生产提供着更具互动性和多元化的价值新增,有效推动了不同专业之间的技能融合、观念对话与内容协作。
数字化、智能化生成:
科技艺术的技术转向
近年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吸引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占据社会热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科技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在多个层面引发新的创作潮流,在实践上不断诞生挑战艺术边界的人机协作新模式,在理论上围绕艺术本源、创造力和主体性等根本问题引发更多讨论。
随着计算机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遍推广,社会结构与组织运行的系统化、数据化特征日趋明显,数据与信息艺术正在成为科技艺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该类型的创作过程来看,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从材料媒介到感官方式的全面转型,启发观众感受技术加载后的数字化现实。
数据与信息艺术注重真实流动的大数据,强调使用数字化方法,对目标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处理、分类分析和艺术可视化,将原本隐而不彰却又无时不在变化流动中的海量数据提取转化,加工成为具有新型冲击力的艺术表达。由数据汇聚而成的作品不再仅仅诉诸视听对象的简单符号呈现,而是创造性地引入更为宏观的信息算法,将编码后的艺术媒介进一步信息化、虚拟化,通过记录和编织信息流动,揭示数据背后的组织权力、结构动力以及象征性的文化意义。科技艺术在经过数字化转向后,不仅重新发掘出面对大数据技术的艺术应用之道,更在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社会结构中实践了艺术创新表现的可能方向。
科技艺术的内在构成往往与科技本身的发展势头紧密相关。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多个国家技术发展的优先选项。而在科技艺术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艺术家们提供新的工具辅助,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类别的智能化生成工具创生出与人类艺术风格高度相似的作品。还有一些实验室将智能化艺术方向聚焦于可穿戴设备,将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集成到“机器艺术家”或“AI艺术家”的系统设置中,以品牌化的人形机器人系列出品,吸引公众注意,制造新的话题导向。
事实上,智能化工具不仅能够辅助艺术家生成新的艺术作品,还被用作艺术教育工具,通过分析艺术形式来激发灵感、提升效率,参与受损作品的修复或经典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想见,未来的艺术创作将更加普遍地使用智能化工具。由此引发的创作模式改变,势必带来科技艺术创作工具的升级与新的艺术潮流的出现。在突破传统艺术创作界限的同时,重塑艺术本体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功能所引发的后人类讨论也将朝向更为纵深的方向进行。
跨学科协同与实践导向:
科技艺术的范式调整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科交叉的产物。科技是艺术创作的新媒介,艺术则推动了科技的创新应用。二者的双向互动突破了学科界限,使艺术与科技达到深度协同,既推动了知识生产的新范式,也通过新的审美观念构成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
跨学科协同作为科技艺术的核心范式之一,重点强调了科学、技术、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互动结构,导出动态创新的知识内容。具体而言,兼有艺术家与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创作者们,将协同创作作为艺术创新的方式,使工具化的技术成为艺术表达与思考的另一种语言。从学术构成的角度来看,科技艺术中的跨学科协同带来了研究范式的更新,将科学技术的实验性与艺术创作的情感性加以融合,从而促进知识生产中的跨学科思想碰撞,形成多元共生、思维开放的现代知识体系。
从科技艺术的实际发展来看,艺术创作与技术创新往往密不可分、互相促进。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情感导向为科技注入人性的温度,在意义反思与价值省察的角度上提供多维度回应。在这一新范式下,科技承担起媒介工具革新与表现空间拓展的主要任务,艺术则在思维构想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此外,科技艺术研究往往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导向,注重通过实验性方法探索艺术创作的创新路径。当艺术家借助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完成具有科技含量的作品,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也不再止于作品解读或创作阐释的常规范式,而是进行实践性技术回溯,分析艺术作品的科技因子与路径构成,并进一步反思该技术在未来的可能应用与潜在影响。因此,侧重实践导向的科技艺术研究既在实验环节中重新锚定核心对象,又将传统研究范式带入新的场域,在不断调配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检验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的适用程度,经由连接现实感知与艺术创作的技术实践,不断突破既有的艺术观念,在更具公共价值与互动意味的社会场域中,探讨科技艺术的意义新增。
公众性、互动性与多元共创:
科技艺术的路径创新
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为科技艺术增加了新的价值意义,重塑了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达成共识与合作,通过新兴的科技艺术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科技艺术作品不再止步于静态被动的场馆内景展览,而是利用技术手段更新作品形态,与社会现实相衔接,最大限度地介入公共议题,在与观众进行广泛的跨媒介对话之后,促使观众深度思考当前科技问题,推动社会变革。
互动性日益增强的科技艺术为观众的存在赋予了新的功能。处于互动逻辑中的观众,不仅是艺术作品向外指涉的目标维度,而且构成了作品意义建构与生成的必要部分。来自观众反应一端的情感反馈与行动表现,叠加为新的艺术体验生成。观众的主体经验唤起与创造性激发成为作者意图的有效补充,艺术作品因此具有了新的社会交流价值与公共伦理意义。通过对公众关心的议题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表达,科技艺术逐渐成为凝聚公共力量、促进文化认同的社会黏合剂与行动催化剂。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多元共创正在成为科技艺术的新愿景。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有望促进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增长。在尖端科技成果接连运用于创作领域之后,科技艺术的经验也为新技术创造提供了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创新,由艺术思维的作品实践反向激发科学创新与技术进步。
经由跨学科协同进行的多元共创,艺术灵感获得更多的技术选项支持,从而享有超乎个体经验之上的工具辅助,进入更具超越性的自由创作状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倾向于创作过程的技术化,尝试制作数字分身,通过预训练方式建立自我作品的数据库,依照创作指令的改变,高频次进行新作品的自动生成实验。与之相类似的另一个路径则是培育具有人体外形与人格设计的类人艺术家。由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程序员与工程师主导算法设计,再与艺术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发出新的创作风格与表达方式。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技术人员与艺术创作者的多维度协同进化不仅扩大了科技艺术的创新空间,而且在人类艺术、机器运算和自动生成的联合创新中开发出新工具系列与兼容性平台。
科技艺术的多元共创为跨国界的技术流动和艺术交流提供了便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们一边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工具升级,一边在全球化的创新网络中发布作品,并分享最新的创作经验。艺术创作者在具有兼容性的工具平台上与全球的技术专家合作,吸纳来自不同文化和技术背景的思想与经验。创新性的科技艺术作品在主旨立意上具有自觉的国际化视野,面向更广泛的公众群体,通过突破地域限制和文化区隔的普遍性艺术表达,获得跨文化影响力,进而推动科技艺术创作的跨国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多元共创的未来创新性增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智时代AI赋能影视艺术创新研究”(24BC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李琳 许可
新 媒体编辑: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