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多种健康危机。以下五大类突发疾病须重点防范。
热射病可致命
核心症状: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无汗、多器官衰竭。
高危人群:高强度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交警、消防员、运动员)、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致死机制: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核心温度>40℃,脏器在“蒸煮”状态下出现细胞坏死。需要注意的是,热射病并非只在暴晒下才会得,即使是在室内,也有患热射病的风险。
急救关键:10分钟黄金期,在此期间若能快速有效降温,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急救措施包括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冷水喷洒或湿毛巾全身降温,用冰袋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补充电解质和水,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切勿给患者灌水,以免窒息。
预防关键: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及时补水,穿透气衣物。老年人应注意室内温度调节,天气炎热时避免穿多盖厚。
心脑血管会“爆雷”
在高温天气,大家一定要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给健康带来的影响。《柳叶刀》杂志子刊近期发表一项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发病率升高0.5%,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2.1%。死因大多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如果出现高温热浪(一般指高温天气持续3天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将升高11.7%,并且会随着热浪强度增加而上升。
高温下的血管灾难链:脱水→血黏度增高→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卒中。
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及中老年人。
猝死前兆信号:突发单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脑卒中);胸闷压榨感、冷汗不止(心肌梗死)。
高危时刻:晨起6—10时(血压峰值);从高温室外进入空调房时(血管剧烈收缩)。
防护要点:晨起缓慢活动,避免猛起身;空调温度应≥26℃,室内外温差宜≤7℃;全天分段饮水,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或吃冷饮;不洗冷水澡、不下河游泳,避免在高温环境下直接进入冷水。
肠胃系统会“崩溃”
发病根源:细菌滋生(隔夜菜/凉拌菜)﹢冷饮刺激→血管痉挛→急性胃肠炎。
典型症状:呕吐、水样腹泻、腹部绞痛。
常见致命污染源:1.泡发木耳,木耳本身无毒,但长时间泡发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致死量仅为1毫克,夏季高温会加速细菌繁殖;2.隔夜凉菜,凉菜未经过高温杀菌,沙门氏菌会在其中快速繁殖,冰箱冷藏也仅仅是抑制却无法灭活;3.冷藏海鲜,海鲜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在冰箱冷藏后仍可存活;4.冰镇西瓜,切开的西瓜在室温下放置超过4小时,或在冰箱冷藏超过24小时就可滋生李斯特菌、志贺菌等。
饮食建议:多吃薏仁、山药、莲子健脾胃;剩菜在常温下存放不应超过2小时,海鲜彻底煮熟后再吃。
眼部急症高发
天气炎热的时候,急性结膜炎(红眼病)、干眼症等眼部疾病高发。在公共游泳池游泳易感染急性结膜炎,症状为眼红,同时伴有脓性分泌物。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导致眼表泪液蒸发加速,进而可诱发干眼症。干眼症的典型表现是眼部的灼痛感和视物模糊。
防护贴士:游泳时应戴密封泳镜,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在空调房中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可同时使用人工泪液。
面瘫源于神经“受伤”
天热的时候也是面瘫的高发期。面瘫大多由面神经炎引起。睡觉时面部直吹电扇/空调,会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进而诱发面神经炎。患者常出现口眼歪斜、闭眼困难、额纹消失。
最佳治疗时间:发病后72小时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及时采取措施可控制炎症、减轻面神经水肿。
预防关键:调整电扇/空调的出风角度,避免直吹面部。
链接:
夏日防病三字诀:躲、补、慢
躲烈日:每日10—16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
补电解质: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出汗多时可加微量盐(0.3克/500毫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需限制钠摄入的患者应遵医嘱。
慢调节:进出空调房要注意温差缓冲。
高温疾病有滞后性。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轻微不适,可能是机体失代偿前兆。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刘军华 刘芳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