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发布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优秀案例名录,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线公司)的《以价值创造为统领扛牢保障国家水安全职责使命》入选落实国家战略领域优秀案例。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此次优秀案例名录的入选,不仅是中线公司多年来忠诚履行保障国家水安全重大使命的成果体现,也是其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建设现代水利新国企的探索突破。
近年来,中线公司以确保南水北调“三个安全”为底线,以价值创造为着力点,聚焦“项目管理、运行管护、创新发展”三大管理板块,全要素统筹、全链条推进、全方位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南水北调特色的价值创造之路。
工程安全 供水安全 水质安全
恪尽职守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水系,是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的“供水生命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多年来累计调水超72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近一年半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人。
碧水长渠,利泽万方。中线公司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以夯实“三个安全”保障基础稳住价值创造“基本盘”。
保运行,守住工程安全底线——
暴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以来最大的暴雨考验。
超警!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汛形势陡然严峻。
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工情,对重点建筑物落实24小时盯防,对易出险区域加密巡查……中线公司严格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强化防洪保障和应急抢险能力,经受住一次次考验。
2024年9月,中线公司设立安全监测中心,成为国内首家组建安全监测专业团队的引调水企业——进一步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防线。
强调度,追求供水安全高线——
中线公司编制印发输水调度规程、输水调度技术手册等规范文件,动态调整调度模式,多方协调努力优化供水结构,对沿线60座节制闸进行联合调度,为增强供水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在中线工程沿线,由10万余支(套)安全监测仪器设施,1万余台视频安防摄像机,1200余个水位计、超声波流量计、雨情监测站、左排水位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冰情监测感知站,构建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源源不断为守护供水安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夯实了供水安全“强根基”。
遇冰冻期,调水难度加大。中线公司基于气温、水温、冰情预测,建立冰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开发冰期输水和智能调度业务应用,让冰期输水能力逐年提升。
重守护,筑牢水质安全防线——
在工程源头,中线公司接入丹江口库区7个水质监测站的共享数据,实时掌握水源地的水温、pH 值、总磷总氮等数据。
在工程沿线,16个自动监测站每天6次自动监测水质数据,工作人员每个月在30个固定断面采集水样,"人工+机器"共同守护沿线水质安全。
“目前,中线工程建立了‘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6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点、线、面监测体系,为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监测数据支撑。”中线公司水质与环保中心负责人介绍,中线工程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及以上标准。
坚守“三个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然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节支 增效 提质
聚力改革探索降本增效新范式
如果说确保南水北调“三个安全”是中线公司价值创造的“大前提”,那么以质效优先的理念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则是中线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的“源动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运行管理如此规模的工程没有前例参照,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
中线公司的答案是——聚焦提质降本增效,坚持全面预算管理,深化改革运维模式、开展标准化定额管理,深挖精细化管理潜力。
“公司从理念提升、机制重塑、业务优化、人员融合、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成本实验室,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中线公司财务资产部财务处处长芮京兰介绍。
以“管养融合”机制的创新为例,中线公司在天津分公司开展运行维护项目优化融合改革试点,推动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由“管养分离”向“自主实施、管养融合”转变。
“在摸清运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整合‘条’‘块’资源,打破分、子公司之间业务壁垒,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运行维护项目由现地管理处人员自主实施,将原本存在交叉、重复的工作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沿线人员、物资、设备等资源配置水平。”中线公司计划发展部规划统计处副处长马啸介绍。
2025年,在充分总结前期运维模式优化提升经验的基础上,中线公司还开展了渠首分公司南阳管理处运维改革提升试点工作,提出更多涉及管理处内设科室职责优化、分(子)公司业务融合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推动业务融合,降低运行成本。
中线公司的自主运维改革中,项目管理方式变革也是一个高频词。
在工程服务公司,以绿化分队为实施主体的项目管理试点,有力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
建立“公司统筹、部门监管、试点分队落实”管理体系,召开专题会综合评估,确定试点分队,签订项目管理协议,采用固定总价形式,实行项目独立核算,总成本大幅降低。
在信息科技公司,“定额化”项目责任制的探索提升了信息机电运维效能——
开展运维班组日常维护“定额化”试点,结合试点班组维护辖区渠道长度、设备数量等基础数据,以成本实验室成果确定的用工人数作为基数,由试点运维班组自行确定辅助用工数量和工作时间,维护质量按照规定考核,节约成本按比例予以奖励。试点开展以来,全年闸站监控系统远程执行成功率提升至99.86%,供电保障率提升至99.97%,创历史最好水平。
聚焦“节支、增效、提质”重点环节,一项项深化改革举措在中线公司内部全面展开。
原创性 突破性 引领性
创新攻坚绘就科技引领新蓝图
打开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2.0系统,安全监测、工程防洪、输水调度、冰期输水、水质保护、智能运维等六大板块展现在屏幕上,每一个板块都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应用场景。
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尚银磊随即点开系统中的“工程防洪”模块,工程沿线的气象信息、降雨监测等信息一同展现在屏幕上。
“如今的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2.0系统,不仅能实时感知交叉河道和左排建筑物交叉断面的水位、雨量数据,还能通过洪水预报与演进模型预测交叉断面水情信息,预演洪水演进过程,给出预警提示,推送相关预案,提前精准备防。”中线公司信息机电中心数字化处处长邬俊杰介绍。
2023年,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建成,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如今的2.0版本,攻克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水利专业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让“千里水脉”更加触手可及。“空间上更广阔,功能上更完备。”邬俊杰用两句话概括2.0版本的迭代升级。
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不仅是中线公司以“一年一版本”的升级节奏为工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迭代探索,也是中线公司以科技创新为价值创造蓄势赋能的生动体现。
中线公司近年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牵头完成众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能力。
“公司专门设立科研序列,为科研人员提供晋升渠道,出台自有人员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的文件,鼓励自有人员提升科研能力;重点实施安全监测、智能调度、水质保护等3个领域的科研项目,配置专职+兼职的科研人员;设立南水北调系统首个博士后工作站,持续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线公司科技管理部科技创新处处长梁建奎从人员、项目、平台等方面介绍公司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攻坚。
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中的独特性、唯一性,中线公司还出台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中线工程在运行上面临一些独特挑战,对于‘卡脖子’问题没有成熟技术复制应用。我们希望通过‘揭榜挂帅’引进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梁建奎进一步解释。
一方有科研阵地,一方有资质能力,双方优势互补,成功联合攻关多个科技难题。
回看南水北调中线的数字化进程,“人工智能+”的战略正悄然重塑工程智能运维体系。“未来,我们将把DeepSeek(深度求索)等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孪生系统深度融合,在知识问答、语音交互、专业模型调用等方面升级,降低模型使用难度,进一步提升系统实际应用成效。”邬俊杰说。
一批批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硬核”科技成果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一线、管理一线落地,未来也将持续为这项长距离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的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来源:中国水利报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