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绞车的操纵杆已被游客摸得发亮!这些痕迹不是岁月勋章,是曾经保护失职的伤疤。”日前,四川省犍为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走访时,讲解员的讲解唤起了他们一段特别的履职记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生产于1910年的“英国百年老车床”,能够加工多种规格的零配件,直到2010年停止使用,为嘉阳煤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存放于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
工业遗产面临保护隐忧
1938年12月,被誉为中国“工矿泰斗”“煤油大王”的孙越崎(建国后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在四川犍为创建嘉阳煤矿。这是中福煤矿公司(位于河南焦作)迁往内地的四大煤矿之一,其开采的优质煤炭为抗战期间重庆兵工厂的正常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煤炭博物馆在犍为县设立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该博物馆由苏式嘉阳行政办公楼改建而成,内设嘉阳矿史厅、矿山地质厅、煤炭开采厅等17个展厅,集中反映了嘉阳煤矿独特的矿产资源条件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民族工业发展历史。
然而,随着旅游开发,隐患悄然滋生。2023年11月,犍为县检察院在“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上收到线索称,相关工业遗产和文物未得到有效保护。
督促整改呵护历史记忆
“未定级文物缺乏保护标识,比如从英国本土不远万里运来中国的蒸汽车床非常珍贵,却任由游客触摸、敲打。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毁,将是抗战文化记忆的永久缺失。”“益心为公”志愿者向现场走访的犍为县检察院检察官反映。
经初步调查发现,该县文物管理部门存在对文物保护怠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形。2024年6月,犍为县检察院对该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立案。
立案后,该院文旅检察官通过现场实地走访、调取相关资料等方式发现,嘉阳景区内中英街建筑(2012年登记为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未设立保护标志或说明,也未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英国百年老车床”(2014年登记为可移动文物)等部分可移动文物作为展览物品,未设置标识或采取保护措施,游客可随时直接敲打、触摸。
2024年6月25日,犍为县检察院向县文体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对嘉阳景区内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设立保护标志或说明,制定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同时,要求其指导嘉阳景区内相关产权单位对“英国百年老车床”等用于展览的可移动文物增加标注说明,完善保护措施。
收到检察建议后,县文体旅游局立即完善包括嘉阳景区内嘉阳煤矿北办公楼旧址、英式民居、大礼堂等10处标识说明,指导督促嘉阳景区对展示文物增设文物标识和警戒线,落实禁止游客直接触碰等保护措施。
2024年12月,犍为县检察院组织县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对案件进行跟进监督,确认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同频共振
在犍为县芭蕉沟游客中心,新挂的“文旅检察服务站”牌匾格外醒目。
游客张先生在“开往春天的火车”法治宣传专列上对检察官感慨道:“以前没拉警戒线,很多人看到展品就会去摸一摸,现在文物标识有了,警戒线也有了,再加上你们的宣传,大家才明白这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乱摸是对它们的破坏。”
为更好地保护好抗战遗址,今年5月,犍为县检察院联合县文体旅游局、自然资源局、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设《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合作的工作机制》,聘请来自文物保护、水利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成为公益诉讼特邀检察官助理,公开招募“工业遗产守护人”,打造“检察机关+行政执法+媒体监督+公众参与”模式。在嘉阳景区内设置抗战文物保护标志16处,并打造“开往春天的火车”法治宣传专列,让游客沉浸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对抗战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的认知度。
如今的嘉阳景区,工业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正同频共振,小火车沿线绽放的油菜花海带动农户增收,博物馆内的展陈令人动容。“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犍为县检察院检察长周林表示。
抗战档案
抗战时期的嘉阳煤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处河南焦作的中福煤矿公司岌岌可危。时任总经理孙越崎力排众议,组织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与各方合办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个煤矿,以保存中国矿业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支援抗战。
1938年,孙越崎派人赴乐山勘察矿区情况,决定在犍为县芭蕉沟筹建嘉阳煤矿,当年建矿当年出煤。抗战期间,嘉阳煤矿生产优质煤炭百余万吨,不仅为战时大后方的兵工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保障了民用煤炭供应,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检察日报·检察新闻版 作者:曹颖频 李敏 饶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