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高温笼罩,开启“烧烤”模式,据中国天气网数据,京津冀等地午后气温超过35℃,地表温度超过60℃甚至70℃;同时,南方高温不断发展,长江中下游等地“焖蒸”天气逐渐增多。热浪中,车会“中暑”、人易焦躁,每次驾车出行都会面临道路交通安全挑战,如何降温防暑、安全出行,冲破一年一度的高温围剿战呢?
一、炎夏焱焱:高温天气特性
相较于暴雨、台风等突发性恶劣天气,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区域广、危害较为隐蔽的特点,对生命健康、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全方位危害。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24年的极端高温影响了全球数亿人,造成了难以估量经济损失。
1
高温天气的等级划分
目前国际上对高温预警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类,代表国家或组织及指标如表1-1所示[1]。
根据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可被称作“高温日”。日最高气温是指前一日20:00至当日20:00之间的气温最高值;高温天气连续出现3天以上,则称之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高温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如表1-2所示。
2
我国高温天气的分布规律
☞时间:城市热岛阻降温,夜间高温需警惕
我国夏季高温一天内变化分为快速升温期、峰值平台期、缓慢降温期和夜间高温期,城市热岛效应和夜间高温较为突出。
图1-1 我国高温天气时间特征
☞季节:高温首发时间提前,夏季时长明显增加
我国高温天气启于5月初的立夏时节,集中在6~9月(图1-2),且在大暑节气左右达到高峰,之后持续反复,于白露之后逐渐消散,分布规律如图1-3所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2 2024年全国每日高温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图片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
图1-3 我国高温天气季节特征
☞地域:北方升温显著,南方湿热加剧,西部出现新热点
我国高温天气南北分布差异较大。华北、西北等地以干热型为主,通常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且空气湿度小;沿海、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等地则常出现闷热型高温,称作“桑拿天”,由于夏季空气湿度大,人们在气温相对不高时便有闷热的感觉。
从以往各地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温天气存在阶段性地域变化特征。6月的高温主阵地位于华北、黄淮等地,多晴朗少云天气,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进入7月,南方地区梅雨逐渐结束,雨带北抬,北方地区降雨逐渐增多,副热带高压长时间停留在南方地区,江南、华南北部、江汉东部、江淮地区高温得以发展和持续[2]。高温“点火”顺序及分布如图1-4所示,不同地区典型特征如表1-3所示。
图1-4 全国高温地域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地形:平原盆地热力中心,山区雨雾特殊风险
我国的平原、盆地区域是当之无愧的夏季“热力中心”,受地形地势影响,山地、沿海区域易伴随高温产生其他天气风险。一是山地“焚风效应”。热气流翻山后,背风坡急剧增温,干燥情况下易引发山火。二是山地迎风坡的“突发浓雾”与“短时强降雨”。受地形动力、热力与水汽相互作用的典型结果,突发性强,短时影响大。三是沿海地区的“平流雾”。在暖湿气流活跃、海表温差显著的沿海区域,夏季可能发生“突然起雾”的现象。
3
高温天气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夏季高温天气呈现强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范围扩大和季节性提前的趋势,且极端高温逐渐频繁,干旱、高湿等复合灾害进一步加深其危害。
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偏强且稳定,导致下沉气流增加,不易成云致雨,同时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3]。另外,气候模式转变导致影响加剧,2023~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退去,拉尼娜现象袭来,二者转换影响大气环流,导致世界各地极端高温等异常气候增加。据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数据,2022年起,我国高温预警数陡增,高温形势日益严峻。(详见图1-5)
图1-5 近7年每年高温预警发布总数
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趋于频繁,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将成为新常态,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将更为复杂。
二、炎升险生:高温天气对安全出行的影响
夏季正值“暑期+汛期+假期”的三重叠加,头顶40℃+的灼灼烈日、身处暴雨突袭的湿滑,忍受恶劣天气条件之苦;暑期旅游和亲子自驾交织、复杂环境与疲劳驾驶共存,直面生理心理极限挑战。
1
对驾驶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
☞不同体感温度影响
体感温度是人体热平衡系统与环境的综合作用结果,是影响人体机能的重要指标[4]。除气温影响外,体感温度还受到空气湿度、风、太阳辐射、着装,甚至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按照人体生理感受可将高温划分为干热、湿热、闷热三种类型,见图2-1,不同类型的高温天气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见表2-1。
图2-1 不同高温类型(气温38℃时)
☞常见生理影响
夏季高温不仅带来体感不适,更会影响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引发一系列生理紊乱和疾病风险。一是疲劳风险增加,高温影响正常代谢,造成能量消耗增多、体力下降加快,中枢运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对路况的监控能力下降,极大增加了疲劳驾驶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温环境可能更易引起血糖浓度波动,严重时造成反应能力、操纵能力下降,易发生驾驶误操作。二是体温调节失效,诱发中暑等相关疾病,严重可导致热射病。中暑往往伴随头痛、恶心、乏力等明显身体不适,此时不应继续驾车。三是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史者等基础病患者、老年人等热调节能力偏弱群体而言风险较高,出行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四是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因饮食不当、肠胃着凉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肠胃痉挛、绞痛等,突发性强,直接导致驾驶操作能力受损,造成分心驾驶、违规操作等风险行为[5]。
【事故案例】
(点击跳转)
合理使用防暑药物能缓解不适,但部分夏季常用药物成分也可能对驾驶人的身体机能产生损害,降低认知操作能力水平。(详见表2-2)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不良情绪反应
受高温天气影响,驾驶人往往会在心理和情绪层面产生一系列负面反应。一是易怒与攻击性增强。高温环境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人更易感到烦躁、焦虑,对其他交通参与者不当行为的忍耐度明显降低。当驾驶过程中遇到堵车、刮擦、鸣笛等场景时,驾驶人更易急躁、抗拒,甚至引发不必要冲突,增加交通安全风险[6]。二是情绪波动与行为激进。炎热会引发焦躁、易疲劳等情绪波动,驾驶人在进行超车、变道、避让等交互行为时,倾向于“更快、更频繁”完成,导致驾驶操作更冒险、更激进,一定程度上忽视安全驾驶规则。三是压力感与焦虑感上升。夏季长时间驾车时,车内通风条件不良,驾驶舒适度降低,且驾驶人往往在夏季更担忧车辆发生故障,进而增加压力感,易导致情绪焦虑,甚至会加重心悸等身体不适。
☞关注“空调病”影响
夏季“空调病”是低温环境、温差骤变与空气污染共同引发的健康综合征,对于驾车安全有着显著影响:一是因车内车外温度反差、冷热交替引起血管的快速收缩、体温调节紊乱,进一步导致头痛或夏季风寒,造成驾驶人判断力受损,加剧驾驶疲劳。二是车内密闭空间空气循环不良,或滤网不洁造成空气污染,刺激呼吸道和过敏体质者,引发呼吸系统不适,分散驾驶人对路况的注意力,严重者甚至会诱发鼻炎,引发细菌性肺炎。三是空调长时间直吹,可导致手足麻木、颈肩部肌肉僵硬、关节疼痛,甚至出现“空调肩”(肩周炎)症状,颈肩部肌肉长时间不适会影响转方向盘、踩踏板等操作动作的协调性,降低了驾驶安全性。
2
对车辆性能的影响:高温触发多个系统危机
☞动力系统:高温下的“心脏衰竭”
高温对燃油车动力系统的影响重点在于发动机冷却效能下降,对电动车的主要影响在于电池温度与能量消耗的异常。
燃油车:一是动力不足与过热抛锚。高温空气密度较低,意味着进入发动机气缸的氧气量减少,导致燃烧不充分,可能会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动力不足,甚至“抛锚”。二是机油润滑效果下降与机械磨损。机油在高温下黏度下降,润滑不足导致活塞环、缸壁等发动机部件磨损加剧,引发拉缸、烧瓦等故障。三是冷却不充分与过热风险。高温环境下发动机冷却不充分,可能会导致长时间过热,使部分零部件变形、磨损加剧,影响使用寿命。
电动车:高温对电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续航里程衰减。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其容量衰减会加速。(详见图2-2)二是缩短使用寿命。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导致电池组件降解,从而缩短电池寿命。三是增加自燃风险。高温加速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的同时导致产热增加,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7]。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2-2 某型号锂电池放电试验
☞行驶系统:爆胎的“致命威胁”
高温对行驶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爆胎。爆胎与胎压和温度都存在密切关系。停车状态下,高温造成气体热膨胀,胎压升高;行驶状态下由于摩擦、热传导等原因,进一步导致胎内气体升温膨胀,加剧胎压升高,进而引发爆胎危险。研究表明:随着路面温度升高,爆胎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如果轮胎存在裂口、鼓包、严重磨损、老化时,爆胎风险更加突出。
【事故案例】(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制动系统:热衰减引发的“夺命延长”
高温可能导致车辆制动效果减弱,原因有三点:一是制动液温度上升,可能沸腾产生气泡形成气阻,削弱液压传递,导致制动踏板变软,制动效果减弱。二是连续、频繁制动时,制动盘和制动片摩擦产生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超过一定限度时摩擦系数会降低,制动力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制动片变形、开裂等[8]。三是高温下橡胶部件硬化、龟裂、失去弹性,管路密封失效,可能引发制动液渗漏。
☞车内易燃物品:高温下的“定时炸弹”
高温天气下,汽车内部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到70℃甚至更高,在此温度下,车内存放的许多物品可能会承受不住高温发生爆燃或者引起其他物品燃烧。消防部门实测,55℃时打火机体积膨胀,65-70℃爆炸风险极高,夏季暴晒车内仅需12分钟便达此温度。另外,在高温直射环境下,车内眼镜等聚光物体会快速引燃易燃物。消防实验显示:放大镜(模拟眼镜聚光)在车内直射40分钟后,焦点处纸巾被点燃。此外,含酒精的香水、喷雾以及带电池的电子产品,在高温下也极易导致火灾。高温下车内常见危险物品见表2-3。
另外,新车内饰在高温长时间暴晒下会释放一定有害气体,如人造皮革、回收棉隔音层、塑料中控台等,在高温催化下材料热分解、有害气体挥发,且在密封环境内加剧积聚,若不及时通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9]。
3
对驾驶环境的影响:多元因素下的危险热力场
☞道路变形
高温环境对沥青道路、水泥道路造成差异性的影响,带来不同的行车风险,如表2-4、图2-3所示。
图2-3 高温环境对沥青道路(左)、水泥道路(右)影响
☞停车位选择
高温环境下,许多驾驶人为了避免车辆暴晒,可能会选择禁停的阴凉地停放车辆,导致妨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增加交通安全风险。户外停车位可能会有流浪猫狗选择在车底躲避太阳暴晒,增加了车辆启动时的危险。另外,停车位周边干燥的植被、落叶或丢弃的易燃物,可能因高温或车辆尾气火星引发火灾。
☞车窗雾气
潮湿闷热天气时,当车辆从地下停车库驶出,车外的热湿空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车窗玻璃表面,会迅速遇冷液化,凝结形成雾层,阻挡驾驶视野。由于车窗玻璃升温需要时间,不加干预情况下,车窗雾气可能会持续2~3分钟。
☞伴随高温产生的其他气象
热空气折射:光线从高密度(冷空气)进入低密度(热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物体虚像。一是造成“湿路面”假象,折射导致路面虚像“抬高”,易误判为路面积水;二是前车轮廓扭曲假象,折射导致前车虚像“横向偏移”,易误判远方车道;三是造成远处路侧交通标志牌“隐身”,导致遗漏道路信息。
强对流:夏季高温下的强对流天气是由于垂直温差过大造成的热力能量剧烈释放,其突发性和破坏性远超普通降雨,易发生于城区,往往会造成短时强降水(影响能见度)、雷暴大风(瞬时风速大)、冰雹(交通通行暂时中断),甚至发生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交通秩序。
蒸汽雾:高温天气时的雨后起雾现象被称为“蒸汽雾”,是由于地表与雨水温度相差较大引起,导致近地面湿度增加、产生短时雾气,降低能见度。
4
对其他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与避暑防晒的矛盾
☞两三轮车辆(摩托车、非机动车)骑行人
闯红灯抢行:由于气温高、阳光照射强烈,加之路口无遮蔽,部分两三轮车驾驶人等信号灯时害怕暴晒,闯红灯抢行,极易发生事故。另有部分驾驶人选择在路口“避晒式”等待通行,在距离信号灯停止线几米外的树荫处等灯,影响车辆通行效率,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未按规定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因怕热不佩戴安全头盔,或在头盔下加戴遮阳帽导致头盔无法正确固定,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加大头部受伤的风险。
非法安装遮阳棚或伞:造成视线遮挡,增加视野盲区,同时会改变车辆重心,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容易剐蹭行人或车辆,转弯时更易侧翻。另外,遮阳装置加装在电动自行车前部,其固定钢管易对骑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事故案例】
(点击跳转)
分心驾驶:为遮挡阳光,部分骑行人采用一手骑车一手撑伞或扶帽子的方法,单手操控车把,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车辆。尤其在转弯、避让或遇到突发情况时容易失控摔倒。
穿戴不当的防护装备:骑行人穿着长款防晒衣、下摆过长的裙子等随风飘动的衣服,其衣物容易被卷入车轮或链条中,导致车辆失控摔倒。同时,佩戴深色或镜面效果过强的太阳镜,在进入隧道、树荫或天色变暗时,可能无法清晰辨识路况和信号灯颜色,造成反应延迟。
【事故案例】
(点击跳转)
☞快递外卖群体
快递外卖群体在高温下仍然坚持作业,是城市中最辛苦的劳动者之一,夏季高温对户外奔波的快递外卖群体构成了多重威胁:最严重的是赶时效忽视身体预警,部分外卖员高温时段(11:00-18:00)持续暴晒骑行,高温加速体力消耗,更易疲劳,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复杂的交通状况;且容易忽略头晕、心慌等中暑前兆,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坚持骑行,导致专注力、对车辆控制力下降,造成健康危害、安全隐患。另外,“赶单焦虑”驱动危险行为,在生理不适、心情焦躁的情况下,为赶时间一旦发生超速、闯红灯、逆行、抢道、骑行中接打电话等违法行为,会进一步加剧交通事故风险;并且部分骑手对电动车进行动力、电池、灯光违法改装,导致电动车性能不稳定,高温环境下电机长时间超负荷运行,加大了电池短路、损坏的概率。
☞行人
危险避暑行为:为寻找阴凉处乘凉行走,部分行人在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随意穿行,行走轨迹不稳定,存在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的风险;横过道路时,为了阴凉走天桥下阴影处,不走过街天桥,横穿机动车道,非常危险;农村地区部分老年人喜欢聚集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旁的树荫下休息,甚至坐在路边台阶或隔离带上,占用通行空间,迫使车辆绕行。
不当防晒措施增加风险:行人手持遮阳伞时,伞沿过低导致遮挡正前方视线,或为避让障碍物突然大幅度移动伞具,影响自身及周围行人或车辆的路径预判,增加碰撞风险。防晒面罩或围巾包裹过严,可能造成遮挡侧方或下方视线,影响观察路况和两侧车辆,转头查看时也可能受限。
☞特殊群体
儿童和老人群体热调节能力偏弱,高温下更易发生中暑等热应激反应,导致过马路时判断力下降、步伐不稳等,无法快速避让车辆。在高温烦躁情绪下,儿童可能突然挣脱家长冲入马路,或躲在停靠车辆阴影处玩耍,因存在盲区导致司机难以察觉。此外,儿童若不慎被锁车内,高温下密闭车内气温飙升,若无法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脱水昏迷,甚至因缺氧、高温而死亡。
三、炎途稳驾:科学应对与风险防控
1
高温天气安全驾驶原则
☞出行前——人防暑、车防患
调整状态。高温天气出行前,驾驶人应确保身心状态良好,避免带病、身体不适、疲劳、睡眠不足状况下驾车,尽量避开午后易困倦时段。
科学防暑。预防性补水;如服用药物,需检查成分、剂量是否对安全驾车造成影响,服用易导致嗜睡的药物后勿驾车出行。
合理饮食。夏季饮食需“防变质、防刺激、保状态”,出行前饮食需清淡适量,不空腹吃大量冷饮/冰品。
整理装备。可准备透气棉麻衣物、防眩光太阳镜,避免穿拖鞋、高跟鞋驾车,勿在车内高温时使用酒精喷雾消毒,备足饮用水、不影响驾车的防暑药品。
规划路线。提前关注了解高温预警和路况信息,规划最佳出行时间、出行路线、途中休息地点、终点停车地点等。
车辆预检。出行前检查车辆功能,确保车辆轮胎外观、压力正常,确保空调可正常开启,确保冷却液、玻璃水足够,确保雨刮器使用顺畅。
车辆预冷。出发前5-10分钟,先开窗开门通风,排出车内热空气;开启空调内循环,强效制冷;降温后关闭车窗,适当调低风量,保持车内合适温度。
环境预判。潮湿闷热环境下,若从地下停车场来到户外,需注意车窗雾气,可提前打开前后雨刷器、打开车窗,及时消除车窗雾气。
☞行车中——动态调整、量力而行
实时监控车辆状态。“看”水温表、机油压力灯、胎压监测系统,观察是否异常;“听”是否有持续的金属摩擦声、轮胎异响,预防机械故障;“闻”是否有焦糊味(电路/刹车过热)、刺鼻味(催化转化器过热),有的话则立即安全停车检查;“感受”空调工作状态,若制冷效果明显下降或出风异常,需及时维修。
科学使用空调与通风。车内降温后调整出风口方向,避免冷风直吹,勿长时间直吹头面部或膝部;车内温度稳定后调至24-26℃,避免与车外温差过大;切换至外循环或定期开窗通风(每次1-2分钟),防止车内氧气量下降导致疲乏嗜睡。
严防疲劳驾驶与中暑。为保障良好行车状态,建议每驾驶1.5-2小时或150-200公里,选择安全地点休息15-20分钟,下车活动四肢;小口、多次饮用常温白水或电解质饮料主动补水,勿等口渴再喝,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高糖饮料(利尿且加重脱水);识别中暑先兆,当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心跳加快、注意力涣散等状况时及时安全停车处理。
应对特殊交通场景。警惕因路面高温蒸腾产生的“虚影”、“热浪”等视觉错觉,增大跟车距离,提升操控安全性;部分沥青路段可能软化形成深车辙,导致车辆跑偏、打滑,紧握方向盘,平稳通过。
重点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爆胎预防应对:保持胎压正常,避免超载、超速,躲避路面坑洼硬物;若发生爆胎,需紧握方向盘,点刹逐渐减速,保持车辆直行(爆胎车会向爆胎侧剧烈偏移);开启双闪,观察后视镜,缓打方向靠边停车。发动机过热:当水温表红灯、机舱冒白烟时,停车熄火后切勿立即打开水箱盖,避免高温高压蒸汽喷出造成烫伤;呼叫专业救援,勿盲目加水,冷热剧变可能损坏发动机缸体。车辆自燃征兆与应对:当出现浓烈焦糊味、机舱冒烟、仪表台附近冒烟、疑似火苗时,立即靠边停车熄火(双闪),车上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拨打119求援。
☞出行后——人休整、车恢复
规范停车。停车时尽量在室内停车场停放,选择路侧停车位或露天停车场长时间停放时选择阴凉处停放,且避开楼房玻璃阳光反射,无阴凉处时可选择使用防晒遮阳罩。
带离车内高危物品。离开车辆前,带走打火机、香水、压力罐、老花镜、带电池的电子设备等可能在高温下引发爆炸或火灾的物品,注意中控台禁放矿泉水瓶、玻璃水瓶,避免玻璃、水面折射阳光引燃内饰。
驾驶人休整恢复。可用常温水冲洗手腕快速降温;饮用含钾钠饮品补充电解质,忌狂灌冰水冷饮;保证良好睡眠。
新能源车注意事项。为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充电、避免立即快充;充电期间所有人员撤离车辆,并开启高温充电报警推送,远程掌握充电实况;若充电桩显示“电池温度过高暂停充电”,勿强制重启,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试。
2
重点群体出行要点
☞老年驾驶群体
主动适应生理变化,实现“自由”与“安全”的平衡。夏季高温对老年驾驶群体构成特殊风险,一是视听力下降,高温强光下眩光敏感度增加,导致误判路况;二是反应速度减慢,生理机能衰退,高温加速疲劳,突发状况下操作延迟风险升高;三是慢性病突发风险,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群体常见基础病在高温下易诱发晕厥或意识模糊,尤其服药后脱水更危险。因此高温天气老年驾驶人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出行或有人陪同,优先选择清晨或傍晚;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适当缩短连续驾车时长,保证休息,并遵守体检结果,做好健康监测,熟悉服用药物副作用。
☞职业驾驶群体
不争这一秒、不多扛一刻,拼的是健康、载的是责任。高温天恰逢暑期旅游季,旅游大巴驾驶人工作强度大,需关注自身状态、车辆状况,做好自身及乘客安全防暑工作;网约车驾驶人需注意补水通风,避免密闭环境长时间使用空调,稳定情绪,不开斗气车;货车驾驶人为避免高温行车,可能规划夜间出行路线,需注意休息、严防疲劳;危化品运输车驾驶人需充分了解所运载货物的高温性质,做好防晒、防震固定。
☞自驾游群体
安全是风景的底色,周全准备谨慎驾驶方能纵享山河壮美。自驾游群体的驾驶技能参差不齐,往往选择陌生路线、租借车辆自驾,对驾车环境及车况了解不足,且部分自驾游群体缺乏长途驾车经验,易低估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驾驶人需提前熟悉车况、了解路况,提高驾驶适应性,同行人员尤其是副驾驶,需做好提示警示,并及时轮流驾车。
☞摩托车、非机动车骑行群体
算清安全成本账,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短暂舒适。骑行者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杜绝闯红灯抢行,正确佩戴夏季安全头盔,合理安全地做好防晒防暑措施,如:穿着轻薄透气长袖、使用防晒霜、佩戴浅色太阳镜、携带足量常温瓶装水;提前规划行程,避开正午、下午高温时段出行,减少在烈日下等待的时间。
☞快递外卖群体
使命必达诚可贵,安全归来价更高。快递外卖群体应根据身体状况合理调整劳动时间,了解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基础救护知识,出行可穿戴符合要求的冰感袖套、制冷背心,高温时段每工作1小时宜在安全阴凉处休息15分钟,补充水分,勿直接冲凉或猛吹空调。应做到车辆安全“三必查”,查胎压、查电池、查刹车,避免改装造成隐患,确保车况良好;规范行车“四必让”,即路口过街、小区窄路、商店餐厅、雨后路段等场景下注意慢行、让行,安全首位、事半功倍。
☞行人
高温下的步行安全,需要更多一份清醒与耐心。合理防暑的同时保持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合理规划路线,尽量走有树荫或遮阳棚的人行道,避免聚集在车道等车辆通行空间休息纳凉,撑伞遮阳避免遮挡视线。出现头晕乏力时到安全区域休息,避免勉强行走。家长牵紧孩子手腕,并教会孩子远离车辆周边玩耍,千万别让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3
典型场景驾驶策略
☞城市路段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区域,建筑玻璃幕墙反射阳光形成强光斑可短暂致盲,且行人及非机动车骑行者较多,易发生随机违法行为。因此高温天气城市路段通行,可佩戴浅色偏光镜,眩光刺眼后不要急刹车,缓慢减速调整视线至仪表盘,再扫视路面;靠近公交站台、树荫缺口、公园商区时,提前降速观察,以防行人或非机动车穿行。
☞山区路段
夏季山区高温行车面临“气象突变+机械过载+能见度干扰”多重挑战,焚风效应易导致发动机过热、冷热空气对流造成急降雨雾,对驾驶人驾驶技能、应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尤其山区长下坡路段易导致制动热衰退,制动力下降。因此夏季行驶在山区路段,尽量选择性能熟悉的车辆,面对突变天气快速、熟练完成应对操作;面对长下坡路段应从坡顶降速缓行,通过短点刹控制车速,并在安全位置停车冷却。
☞西北地区场景单一路段
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路况单一、环境单调。单一场景路段(如戈壁、沙漠公路)的单调性造成驾驶人注意力下降、反应迟缓,高温辐射会加速脑疲劳与肢体麻木,且车流稀少、路况平稳,行驶节奏固定、缺少互动刺激,更易发生疲劳驾驶。驾驶人需规划合理的行驶节奏,寻找“目标物”提高注意力;在车内设置音频轮换,增强驾驶环境的变化感,为大脑提供周期性刺激;定时切换内/外循环,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缺氧性困倦。
☞南方湿热地区
夏季南方湿热地区驾车面临“高温+高湿+强对流”的三重暴击,需应对车辆故障、健康风险及突发天气的复合挑战。高湿环境不但加剧驾驶人烦闷焦躁情绪,增加中暑概率,也易造成车辆电路系统短路故障,车内密闭空间霉菌病原体滋生。驾驶人需熟悉中暑先兆,车内备好冷敷包;每季更换空调滤芯,检查冷媒量,降低车内空气污染;行程前做深呼吸或简单伸展运动,车内可适当播放轻松音乐,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开“斗气车”。
结 语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热浪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高温天气的危害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的方方面面。驾驶人需有效应对高温带来的多重挑战,充分认识高温天潜在安全隐患,提高危险防范意识,规范驾驶行为,确保夏季行车安全。
高温天气行车“三重防护”
一护——人员状态
合理饮食勤补水,通风除湿稳情绪;
保证休息防疲劳,暑天带病不开车。
二护——车况良好
行车途中勤降温,胎压制动多留心;
留意环境防爆胎,监测车况“看、听、闻”。
三护——驾车行为
复杂场景需耐心,盲区林荫让行人;
车距留白谨慎行,停车带离易燃品。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国外高温标准[EB/OL].https://www.cma.gov.cn/2011xzt/20120816/2012060201/201208160101/202111/t20211104_4202762.html,2013-05-31/2025-07-01.
[2]中国天气网.南北方多地超额完成6月高温“KPI”,为何今年高温异常偏多[EB/OL].https://mp.weixin.qq.com/s/vZO2VTL8cGeOlTzdsljFFA,2025-06-18/2025-07-01.
[3]中国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回看高温天气[EB/OL].https://mp.weixin.qq.com/s/W20WuZGrUSD1LNeF3DXhqA,2024-08-26/2025-07-01.
[4]孔嘉莉.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5]唐倩,朱兴林.高温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J].人类工效学,2023,29(04):32-38.
[6]孙祥龙,关环环.高温天气对公交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影响[J],2022,24(06):16-22.
[7]慰谷雨.高温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案研究[D].清华大学,2021.
[8]邹光雄,寇文能等.高温环境对汽车制动的影响[J].汽车文摘,2019(07):42-45.
[9]端方勇,陈亮.内外饰颜色对车辆暴晒后车内温度影响的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7(14):112-114.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驾驶人安全研究部、宣传教育研究部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