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着酒樽往祭桌上进奉的样子,表示用酒祭神。福的本义为保佑、赐福。用作名词,指幸福、福气。“福”还指旧时的一种礼节,又叫“万福”。也特指行万福礼。
“福”在甲骨文中写作图A、图B等形。从甲骨文字(图A)来看,字的左部是“示”字,字形像祭台,代指神主;“示”字旁边是一个酒坛,即“酉”字;甲骨文有时也写成两只手捧着酒坛(图B)。这是一个会意字。整个字形表示将一坛酒供在神主面前,祈求万事顺遂的意思。福的含义就是在神的保佑下,生活富足美满。
这个字发展到金文阶段,有种种不同的形式。首先,金文没有了捧酒的两只“手”。如图1的“福”,捧酒坛的双手已简省掉了,酒坛样子也变了;图3、6一类字形在“酉”“示”的上头加上房顶屋盖(“宀”),可能表示在家里敬神祈福;还有一些字形将“示”放到酒坛下面(如图3、2);图2字形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即“北”字),作为“福”字表音的声符。上古音福、北都是帮纽、职部字,所以“北”可以看作是追加的声符。
秦代小篆继承图1一类字形作图10。酒坛子变为“畐”字(fù),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就字形构造看,示是祭神的祭桌,上有堆放的祭品,畐表示大肚子酒器,内装满了酒,所以表声的同时也还有丰满之义。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图11的汉隶和楷书。
“福”的本义应是求福。求福是为了得福,于是引申为幸福,作名词用,与“祸”相对。这个意义一直以来都是“福”的基本义。
在祈求幸福与得到幸福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神灵受祭之后赐给求福者幸福。因此,“福”又有了“使……幸福”“保佑”的意思。这种动词用法在古代比较多。如:“神福仁而祸淫”(《左传·成公五年》),大意是神灵让仁爱之人得福而让淫乱之人遭祸。
在现代汉语中,福只在幸福、福气和利益等有限意义上起作用。福可以单独成词,如“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更多的情况下,福是构成词和成语的语素,如人们把得(享)到幸福生活的命运叫“福气”,也叫“福分”。这种福分(气)体现在具体方面便有了“口福”和“眼福”。能吃到好东西的福分叫“口福”,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叫“眼福”,这个福就是从幸福、福分取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