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干线畅达八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极具魅力的活力城区,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为做好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赛罕区在国家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向“新”而行,着力推动各民族同心携手,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
走进金河镇曙光村农业育苗产业基地,基地负责人正在与种植户交流彩椒种苗培育情况。据了解,该基地有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30座,种苗量达6000多万株,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育种基地,客户范围覆盖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各族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乡村沃土中。
近年来,赛罕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以工业化、市场化思维,打造以设施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生鲜果蔬供应链产业园、绿林源食品加工园扩建等项目,构建设施农业核心区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流通链、“农业+”创新链,推动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两个主导产业链式发展,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呼和浩特赛罕区嘉仕数智农场。
在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中,赛罕区坚持在农村农业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共同富裕同向同行。依托牧场、种业等资源,赛罕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及采摘等特色产业,开展南瓜节、西瓜甜瓜节、采摘节等一系列庆丰收活动,“赛罕南瓜”“蒙呼赛”小杂粮、“赛音玫珑”网纹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围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使用,赛罕区打造“赛出石榴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品牌,聚焦农区“两横三纵”交通主线,打造了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了22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辐射带动示范带沿线50余个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环境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开启生态文旅融合“新篇章”
一座座造型独特的星空小屋,星罗棋布地点缀在万亩生态林海周边;废弃荒沟经过改造,成为满目青翠的果蔬种植基地;藏品丰富的农耕展馆、抗战物品收集馆,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研学基地……榆林镇东干丈村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创业,“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对我们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感兴趣,来旅游的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既高兴又自豪。”
▲马鬃山滑雪场吸引不少滑雪爱好者来体验。
赛罕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共享”的理念,以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实施大黑河郊野公园、八拜湖等绿化项目2145亩,推进1.17万亩“三北”六期工程退化林修复。
按照呼和浩特市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思路,赛罕区积极打造大黑河生态旅游带,种植了45万余平方米的花草,助力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串点连线马鬃山滑雪场、蒙游记、云羡、湖湾林舍等26个文旅项目,带动民宿经济、露营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大黑河龙舟赛,让近万名市民和来自各地的游客齐聚大黑河畔。小草音乐季,以“本土音乐、全民参与、公益惠民”为核心的音乐盛宴,点燃各族群众的夏日热情。特色马术巡游、“中华一家亲”多民族舞蹈、国潮汉服十二花神、非遗马头琴表演等充分展示北疆文化与草原风情,赛罕文旅产业搭建起一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
毕业前夕,来自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学生达布来到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咨询毕业大学生留呼市相关政策,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作了介绍。“毕业后留在呼和浩特工作,每个月能领到800元租房补贴,极大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这个政策契合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达布高兴地说。
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是呼和浩特市成立的首家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提供党的民族政策解读、综合业务咨询办理、倾听民意排忧解难等服务,受到各族群众好评。
▲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图片来源:赛罕区人民政府官网
近年来,赛罕区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将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作为推动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前提,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赛罕青年社区开工建设,积极推进10万大学生、5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营造互嵌式就业环境;借助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引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大金秋两家知名教育品牌,推动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办学;持续建好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链接北上广先进医疗资源,推动建设高端体检中心;497个小区全部启动实施“温暖工程”,4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提升改造口袋公园200余处、绿道50公里;开设民族服饰缝纫技能等培训,让劳动技能促进就业、改变生活、创造幸福未来……
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有利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
“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东侧有一座名为陶卜齐的汉代县城,这里出土的瓦片和封泥为西汉时期呼和浩特平原之上郡县名字的确认提供了重要佐证,成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又一铁证……”赛罕区推出的首部历史文物纪录片《文物中的赛罕》,娓娓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赛罕区把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丰州故城博物馆、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等阵地,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理响赛罕话北疆”理论宣讲品牌,开展“遇鉴赛罕·北疆文化大讲堂”活动,创作《情系北疆》等文艺作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赛罕区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打造“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借助城市大屏、宣传栏等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我们将以做好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奋进力量,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配图由赛罕区民委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丛蓉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